2013年12月22日星期日

影評: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此部分沒有劇透]

原本以為錯過了本年的的同志影展就沒有機會看,誰不知轉眼就上畫了,而且是完整版,片商非常強調的"一刀不剪"。某程度上,我覺得香港電檢對女性床戲比較寬容,如果電影是男男的高潮迭起、大膽尺度肉摶,不剪才怪。或者在剪或不剪之間還有很大空間,但我覺得恰到好處。即使是三小時的片長,整體來講還是非常流暢,鏡頭運用和表達很細膩,演員投入而自然,絕對對得起IMDb的8.1分。

不得不稱讚今次的中文譯名,香港大勝,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譯作《接近無限溫暖的藍》,既保留了英文的字意,也有中文的詩意。反之台灣竟然把片名直譯成為《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很抱歉,輸哂,又老土又無意思,真的想《擇日再死》。大陸譯作《阿黛爾的生活》,還好,主旨突出不過一點也不吸引眼球,也沒有藝術電影應有的藝術氣質。

講開藝術電影,其實我不太喜歡這個名詞,彷彿這種電影很高深似的,看一套法國藝術電影,飲杯咖啡就很有生活品味,差點就變了(偽)中產。

總之,作為一套探索及描寫少女情欲關係的電影,拍得細膩而深刻,你不難跟著主角走過她的迷茫、激昂、孤單及失落,本片無疑是一大佳作。如果你是因為那傳說中的超激烈大膽床戲而入場,也絕對不會失望,只是有點可惜,正如李安大導所講,「床戲多少不是重點,其他部分拍得更好,後半段實在是太精采了」。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勿通匪類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故事大家聽得多,今次我講洋買辦的故事。明白了這個,就知道為什麼大清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但日本的明治維新會成功。同時也令大家看清楚雙非孕婦、單程證及內地大學配額的本質,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人開放綜援資格予非永久香港居民。

一句到尾,態度決定高度,一個地方的民族性,就是他們的態度。

這是咸豐年前的事,當時西方列強已經深深明白到殖民主義的好處,操作亦十分嫻熟,由軍事、經濟和宗教思想的操控都一一掌握在他們股掌之中,很多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就是這樣被他們連根拔起。然而,大清國作為一個數千年文明古國,在康乾盛世以前仍然是天朝大國,要吞併這片土地也不是容易的,畢竟爛船總有三根釘。不信的話,上世紀的韓戰和越戰,中共使用人海戰術,也使美軍損手爛腳。即是說,要打,還是有得打的。

這個時候一海之隔的日本也面對同樣的威脅,但往後的發展卻迥然不同。日本是一個高度團結的民族,一方面與地理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就是武士道精神,個人認為後者是重點。在半澤直樹一劇當中,熱愛劍道的半澤及他的所作所為,正正體現了這種價值觀。用華夏哲學的說法,就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面對西方資本的入侵,中國人與日本人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前者是樂於"把握商機,招商引資",後者是堅持克己盡忠不畏死。由於當時的殖民主義已經相當成熟,日本不難見到非、美、印等地被列強蹂躪的慘況,他們亦不甘淪為附庸,重點係,在他們眼中,通奸賣國比死更難受。相反,很多中國商人甘於成為西方資本的中介人,為他們穿針引線,打通人脈商機,務求在巨大的外貿中分一杯羹。

如果日本的民族性是一種武士道精神,那麼在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在中國土地上的人的民族性就只是一種奴性。誰人有權有勢,誰就是主子,而效力於主子,只為撈點油水。簡單來講,有奶便是娘。吳三桂是這樣,無數的洋買辦也是這樣。吳三桂引入的是清兵,而洋買辦引入的卻是鴉片、再用賤價輸出絲綢、瓷器、茶葉等,一來一回大大虛耗了國力,接著下來的歷史大家都清楚。

香港(和上海一帶),正正就是洋買辦的根據地。這些洋買辦的生意越做越大,進而變身"華資"投資本地商業,而他們的子女就出國留學,這些人有的在外國落地生根,有的就回流中國繼續撈油水。一個多世紀走下來,他們就是今時今日的離地中產。

最近看著北韓的情況,不禁心寒,然後我在想,如果世間上真的有因果輪迴,那麼北韓人到底前世做錯甚麼事,今世要活在這樣的人間地獄呢? 我相信,除了通奸賣國的奴才,就是象牙塔中不識人間疾苦的"有識之士"。

做武士還是奴才,你自己選擇。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十年後的遊記--- 雲南麗江

突然很想把十年前的經歷記錄下來。一來是十年前我沒有這樣的雅興去寫作,二來是十年後的今日,我想故地重遊了,我希望在新的記憶湧入前,先把舊的安放好。

話說十年前,寂寞的十七歲一點也不寂寞,在學校永遠有新奇好玩的課外活動。那些年剛剛興起國內交流團,而那種交流團,不光是看神州火箭、偉大建設或國情教育一類歌功頌德的華麗表演,而是實實在在走入群眾和社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我有幸跟到著名的學者周華山,走入傳說中的女兒國,見識真正的摩梭族習俗和精神面貌。往後的這些年來已經有N個人跟我提議過要再去麗江,奈何商業化的古城是我十年前矢言永遠不想再去的景點;即使瀘沽湖周邊的山區我非常想去,但每當想起那段崎嶇漫長的山路我就卻步了,所以未有太在意朋友的邀請。

那次行程中很細緻的東西都忘記了,包括具體的摩梭族傳統禮節、日程、甚至朋友的名字(直至數年後一次偶然重遇某位團友),因為當年我們只交換了ICQ號碼。文字記錄和相片在幾年前搬家的時候遺失了。再講,當年用的還是菲林相機,最最最簡單的傻瓜機,連變焦功能也沒有。印象中好像帶了笨重的攝錄機,用卡式磁帶錄影那種,九十後或千禧BB沒有見過這些東西一點也不出奇。可能若干年後年再搬家之時,會無意中找回那些塵封了的美好,不過現在,我只能在我的腦海,重遊心目中的人間仙境。

進入仙境前,要經過一番磨鍊,尤其是耐性。大底是2003年的七月(還是200x?),好像是十日的旅程,先到深圳短暫停留一晚,次晨早機直飛麗江,然後坐上一架殘破窄小的麵包車,走過沒完沒了的顛簸山路,晚上抵達瀘沽湖。在一間住宿條件頗差,零隔音的嘈雜小旅館過夜,第二天早上又趕路了,所走的路,沒有路可言;中途去了一個小溫泉,多番轉折後在第三日終於到達目的地寧蒗懸永寧鄉八七村。題外話,那時的公廁還是很經典的,抽水馬桶就不要奢望了,廁所的氣味沒有把你燻死算偷笑。我有很多關於廁所和大號的故事,你有興趣就直接問我好了,無謂寫出來。

在小村落的日子,是我感覺最寫意、與大自然最親近的經歷。那段時間像是被凝注,除了日出和日落,我沒有任何時間概念,糊裡糊塗就過了幾日。我們以二至三人為一組,分別住在村民的家中。根據機構的安排,我們要參與務農,他們做甚麼我們就做甚麼,但城市的孩子甚麼都不懂,體力又差,我們雞手鴨腳只會幫倒忙,加上老一輩的人只懂方言,大家溝通不來,我們不搞混就是最大的幫忙了。到最後我們的工作,就是跟會說普通語的小朋友和青年人吃喝玩樂。

雖然山區條件不好,但該處農產品尚算豐富,水果和蔬菜都很鮮甜,更有農民釀製的美酒。該處海拔二千六百多米,鄰近四川省,同時深受藏族文化影響,因此可以同時感受一點藏族風情,村裡有藏傳佛教的經文石堆和寺廟,村民會喝酥油茶,我的 homestay family 更釀了青稞酒。那杯小酒是人生中第一杯烈酒,聞起來醇厚芳香,主人家喝得起勁,我也在毫無介心下一大口喝下去,隨即有一股灼熱由喉嚨直奔腹中,不久後滿面通紅,略帶幾分醉意參加溝火晚會。同行的女生用舌尖輕沾了一下,就宣布投降了。我還不得不提佐酒的小菜,白灼豬腩肉。不要小看這幾片肥豬肉,簡簡單單一點鹽巴調味,所帶出來的軟滑鮮味,非筆墨言語可形容,我唯有浮誇地講句,那是我人生中吃過最美味的豬肉,沒有之一。後來從周華山口中得知,他們每年只會在新年屠宰一次,並將鮮肉風乾成豬標肉 (which is 跟酥油茶一樣,我覺得好難食),那時候吃到的豬肉,一定是村民特意到鎮上的菜市場買的,而且也不便宜。那塊肉,豬肉味重,人情味更濃啊。

就是這樣,每朝早上起床遠眺神山 (全世界,特別是全中國,到底有幾多座神山? 好像每個地方都稱呼附近的山為神山)和山前的一片草地和農田,呼吸幾口稀薄卻清新的空氣,又嘻嘻哈哈地玩樂去 (還有人記得我是要來考察交流嗎?)。我沒有忘記,不過始終一個中學生的能力有限,當年的觸角也不夠敏銳,那種細緻深入的學術報告,我寫不出來,只能憑天賦的玩樂本能盡情享受。

幾日後我們哭別八七村。那時我還不懂流淚,只覺得不捨。一個老婆婆說到,當日一別,我們就不會再見了。還是老人家有智慧。後來我打電話問候我的 homestay family,得悉家中老奶奶去世了。之後我亦再很少聯絡他們。今年在新聞得知該處發生地震,房屋被嚴重破壞,還好傷亡不多。

十年後的今日,如果我再次回到同一個地點,會是怎樣呢? 由麗江進瀘沽湖的路已被修葺,車程大減近半,路況亦應該好得多 (我在google map衛星圖看到一條高速公路)。當年我眼中已經非常商業化和庸俗的湖邊景區和所謂的古城,今日又會是怎樣呢? 是沈淪腐化,還是轉型昇華? 至於我誓言旦旦永遠不要再去的說話,連我自己都覺可笑。凡人可以觸及的所謂永遠,也只是一眨眼的光景;曾經以為絕對的事,根本是充滿變數。倒不如趁著還有機會,隨心而行,去看更多的風景。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唔拖唔水、唔熟唔食

睇怕天下間能夠製作此等垃圾節目,而又使用如此直白的名稱,只有香港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其實TVB多來年為香港殖入的又何止雞汁,嘆世界、豪飲豪食、至緊要開心,這些戲碼廿幾年來不斷上演,去到一個程度,連"專業人士"都無法幸免。

試問有那一個中醫師沒有被人問過湯水的? 由甚麼時候開始,中醫師的職責係敎人煲湯? 而又是誰人告訴你,藥可以隨便煲來當湯飲? 如果那個人是中醫師,我代他向你道歉。

藥物之所以能夠入藥,是因為偏性遠遠大於一般東西。既然中藥可以把偏離平衡的狀態推正,它也可以把平衡推至偏離。形象代一點來講,我可以把-3變為0,我也可以把0變為+3。中藥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醫師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醫生要有仁心,醫者父母心、如沒醫德,再好的醫術都沒有用。作為一名醫生,應該滿腦子是想怎樣救人、醫病。我相信你能夠治病,但你説「你要殺人害人的話,也易如反掌。」我真的有點為你的病人擔心⋯⋯在我角度!你想都不能想!你的專業、學歷,學校應該是敎你醫人的⋯⋯"。真人真事,有人這樣跟我講。為什麼呢,因為他是賣參茸海味的,我叫人不要搞食療,絕對斷佢米路,佢當然同我死過。

在醫學倫理當中,首先要 Do No Harm,而要做到這一點,先要知道怎樣Do Harm。世事就是這樣,福為禍之所伏,禍為福之所倚。由-3變為0當然好,但由0變為+3,這個東西也可以是你的負累。積極過度就是亢龍,樂觀過度就是天真,切記。

TVB的雞汁節目可惡及恐怖的地方,就是不斷以醫學、文化、健康等包裝消費及享樂主義,去到一個地步連專業知識也被蠶蝕,要反過來遷就融入主流。

但你放心,這個世界總有我這種特立獨行抗拒主流的人,也有很多堅持正統醫術來濟世利民的醫生。現在要做的事,就是澄清謬誤,令拒絕使用藥補食療的醫生成為主流,這樣才能對抗以廣告及商家為主的更大主流。

沒有人告訴你補品一定是好的,除了廣告及商人。垃圾太多也不一定要排毒,要做是源頭減廢,不要再服毒。但叫人不再服毒,那些雞汁、濃X寶、零食就賣不出去,除之而來的清X酷、王X吉、海X堂、鴻X堂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如此下去零售市道淡靜,經濟通縮怎麼辦? 

哈哈,所以清醒的人不可以太多~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公營醫療的必要

政府話年底會推出自願醫療保險的咨詢,我姑且暫不對此下任何判斷,就讓我們看看醫療保險最先進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人一向對國營醫療存有恐懼,以為是社會主意之魔爪,所以他們的醫療保險完全是商業化的。

要形容商業化醫療保險,用半澤直樹的金句就最貼切──"晴天開傘,雨天收傘"。保險和銀行此等金融機構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保險的確是雪中送炭。據說以前的礦工,每次下井都冒著極大生命危險,隨時落去了就不能再上來,而這些男丁又家中經濟之柱,要養妻活兒,於是一班兄弟就每人夾米落鑊,組織一個基金,萬有人出事,就把錢交給其家人。這就是最初期的人壽保險。

保險的概念就是在攤分風險。我們無法知道每一個人幾時會死會病,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統計學去計算一個特定人群的死亡率及病發率。

可圈可點的,就在"特定人群"之上。既然我知道那些人群是高風險,我也可以把這些人拒絕於受保範圍之外,如此一來我的整個受保人群的風險降低,賠錢的機會也降低。

保險公司當然會告訴你這是為你好,因為捨棄高風險的人就可以降低保費,於是你就受惠了。但其實由一開始,你(以及賣保險給你的人)知道他們的保費是如何計算的嗎? 他們又是如何運用收回來的保費?

我不是精算師,我不知道保費怎樣計算,但我可以告訴你某一部份的保費是怎樣用的。當中一大部分當然是公司的營運,除了基本的燈油火臘,還有舖天蓋地的廣告、美輪美奐的商業大廈、公司一年N次的 overseas conference。然後就是最重要的一環──投資。

投資甚麼好呢? 除了地產、通訊、能源等等傳統保守型穩定回報項目,就是藥廠及醫療生物科技。於是吊詭事發生了,一方面保險公司賠錢給你去買藥,而你所買的藥,其實他又可以從中獲利。

你估保險公司賠出去的錢多,還是投資賺回來的錢多呢? 當然是後者啦,否則早就倒閉了。關鍵是賺到的錢又怎樣去用呢? 首先是高層的巨額Bonus,接著是更多的舖天蓋地的廣告、美輪美奐的商業大廈、公司一年N次的二次方的 overseas conference,一點點的股東分紅,最後才是保費調整。

由目前的情況和政府的往積,我大概已經可以推斷自願醫保會變成另一個MPF,最終贏家只有謀利的保險公司。我無意阻人發達,事實上我自己也有投保,但我必需指出以這種方法去承擔整個社會的風險並不妥當。商業保險公司必然是謀利的,沒有人有這種本事可以把口中的肥豬肉吐出來,就算高層願意,股東也不會願意(對,我同時是該保險公司的股東,很樂意見到股價翻倍)。

唯一可以改變困局的方法只有,開設醫療稅,由政府統一承保最基本的醫療服務,並在現有的公營醫療基礎上改善質素(好明顯政府就係唔想承擔這一點,佢寧可谷爆公立醫院,迫走所謂有能力負擔的人)。而那些想接受旗艦級及富豪級醫療的人,就自行在商業保險公司投保。(順帶一提,現在的公立醫療,基本上是難民級的。)

一個富裕的城市,有最豪華的醫療服務,卻有千千萬萬人得不到基礎醫療,那是十分悲涼及諷刺的事,就好似,美利堅合眾國。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煲劇隨想

早陣子一直在忙,忙旅行前後的事,然後忙著玩GTA V (對,其實都不是"正經事"),轉眼間才默然發覺原來新一季美劇已經播出了,於是很高興地煲劇。落後的幾集煲完了,劇癮未止,於是又煲了傳說中的半澤直樹。

無錯,我係幾OUT,而家先睇半澤直樹,畢竟我向來不特別喜歡日劇。其實不此TVB劇十年如一日,日劇亦然,他們有一套很明顯的公式:
一)角色性格鮮明的男主角,通常都是表面離經叛道、騎呢古怪,但內心裡都是溫柔而熱血,又有無比堅毅的能耐,例子有多年來木村拓哉的角色,還有電車男、金田一,當然還有半澤直樹
二)女主角方面,要不大大咧咧,要不就是終極賢慧的淑女;如果是以女主角為主線的話,就是宅女肥女之類的極端異類
三)正邪分明演技浮誇的配角(這方面不等不佩服日本人的casting,每一個人都由外而內入型入格,要幾騎呢有幾騎呢)
四)一個特定主題,例如某個行業、某個處境,重點是中間穿插非常明顯的伏線
五)速戰速決,每套劇只是十來集,而且多數沒有續集(相比受歡迎的美劇動輒就十季或更多)

作為商業製作,我覺得這類公式是成功的,因為簡單易明。不過記住,簡單易明不代表等於當觀眾白痴,TVB就係死在這裡。此外,簡單易明也不代表一味粉飾太平,高唱甚麼正能量,這也是白痴的一種。以半澤直樹為例,全片都充斥彌漫一股仇恨和怨氣,更有一些悲觀無奈,再夾雜一些矛盾取捨,偏偏這就是現實,從而引起共鳴。相比TVB的低B劇集,我一沒有見過失憶的人(老人癡呆就見得多),二沒有幾十億家產等我去爭,三是工作的時間忙得要死根本沒有時間一天到晚吹水,你叫我如何有共鳴。還有,簡單易明不代表是隨隨便便,是是旦旦。因為家母的緣故,這幾年來看了很多華語劇集,有中國的、台灣的、新加坡的,爛片很多,尤其是大陸,因為他們不自覺地TVB化或者極度政治正確,但偶爾都會有一些小清新。不過總體來講,還可以感受到製作是認真的。而講認真的程度,又要反過來說日劇了,由服飾、配樂、選角、鏡頭運用他們都做得很好。

好吧,看電視娛樂而已,不要搞得太沉重,但哈哈哈哈哈哈太多是會麻木和煩厭。再講,很多悲劇都是以笑話的形式講出來,有沒有看過Big Bang Theory和Modern Family,很好笑,不過有時是笑中有淚、發人深省,這種劇本不是一個對生活麻木的人可以寫出來的。就算有好劇本也要有好演員。如果一個演員朝搵唔得晚,手停口停,連基本生活保障和尊嚴也沒有,試問如何投入演出。

最後,不要一味只罵TVB,我們是飲TVB奶水大的,TVB是香港的主流,TVB的腐化和沉淪也正正是香港的現況。而偏偏TVB已經獨大到面皮無限厚,罵是沒有用的,所以往後關鍵是,為了打倒一台獨大,你和我可以做甚麼,又做了幾多? 退後一步來講,我們想要的、想看的、需要的又是甚麼?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關於中港矛盾的碎碎唸

其實我一直對香港歧視內地人這回事有些想法,但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既然今日有人問到,就講一講我的隨想,嚴格來講是碎碎唸。

1. 世界上或有無條件的愛,但絕對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中港關係急劇惡化,當中已經夾雜很多仇怨慨憤,一日不明仇恨的來源和成因,歧視、漫罵、衝突只會無日無之。冤家易結不易解,要消除仇恨,一定要雙方放下很多固有成見,釋出善意及誠意,而且堅持不懈。但坦白講,這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新仇舊恨,說易行難。
1.1 正視香港超負荷的問題,事實上,這情況北上廣早就有了,老北京、大上海、廣州人早已一去不復返,只是他們有能力向外發展、輿論監管不及香港而已。他們的本土意識甚至比香港強,但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組織不起來,也做不到甚麼去阻止所謂發展的巨輪。
1.1.1 資源超負荷的情況,也早就出現在大專院校。我讀大學的年代(04-09)因為大學宿位緊張,中港兩地學生已經互有微言,現在矛盾白熱化,實質是冰封三日,而當中的矛頭不應該只是學生,更是學院管理層和教育政策。
1.2.1 內地人也要正視天朝心態,尤其是暴發戶的行為及語言暴力,甚麼花錢買服務、老子促進你們經濟之類的。一句廣東話有云,有錢唔係大哂。
1.2.2 教育、行政、醫療有其原則,不會亦不應無限量遷就個別人士,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當做服務,否則學院淪為學店、醫院淪為藥店,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因此,有些事是有不可退讓的底線。
1.3 香港沒有無盡的義務或能力去照顧十三億人。單以奶粉為例,就算是紐西蘭這奶製品大國,一個七百萬人口的國家,都無法承受龐大的需求壓力,更何況是七百萬人口的城市,just simple logic! 

2. 歧視的存在背後總有政策和心理的因素。
政策層面比較簡單,就是沒有有效的機制去保障少數的權益。現行法例只是針對種族、殘疾、性別及家庭崗位,可以研究擴大範圍。當然,要求學生使用廣東話是否屬於歧視,值得商榷。

心理的因素就非常複雜了,當中可牽涉恐懼、自大與自卑、文化及價值觀差異等。
2.1 關於香港人的自大,即對內地人的優越感的問題,與其說是優越感,更貼切的形容是香港人對香港文化和制度的成就感。你沒有辦法向未吃過蘋果的人準確形容蘋果有多好吃,尤其是一直以為蘋果有毒的人,所以內地人不能理解法治、人權、自由這些概念,自然也不明白箇中的好處。而且香港由戰後到70年代大量難民湧至,生活條件極度惡劣,到慢慢整頓房屋政策、市容、行政及執法機構、商業秩序等,大家已經有一套明確的規則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這的確是幾代香港人共同努力的成就。然而這被某些內地人粗暴地打破(例如隨地大小便)和港奸自俺(例如警隊選擇性執法尤如公安,保安變城管等),使香港人焦慮不安甚至憤怒。
2.2 香港人也的確存在自卑的情況,嚴格來講是在自我認識、身分和定位不清晰,與此同時受到極大的外力干擾例如中港融合論、新港人論等,所產生的反彈。當然啦,中間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因素,如香港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內地市場、香港社會本身的流動問題、政制上和人口政策完全沒有自主權、地產電視大財團霸權下的衣食住行壓迫等等。換句話說,香港人某程度上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底氣,原因有的是自找的,也是外在環境造成的。
建議讀這篇
2.3 上述兩點,實質是一體兩面,製造了土壤使本土派的崛起,加強了香港人身份認同。事實上,在文化和價值觀上,香港人和大陸人早就分道揚鑣了。對於內地人來講,英國人還是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侵略者,然而對於我們來講,他們的侵略卻是錯有錯著地,把中國人多年的醬缸文化打破,為我們引入自由、平等、法治等精神,加上天時地利就造就了香港的成就。

總之,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又沒有共同的處事方式和默契,加上語言不通和情緒,就爆發衝突了。

3. 關於「大陸狗」、「蝗蟲」的言論,本質上跟「港英餘孽」、「港燦」、「港英走狗」是沒有分別的。中港兩地向來有互相歧視的情況,這本身沒有大不了,一個population 總有normal distribution 中的兩個極端人群,問題係現在整條curve 有向某一方傾斜的趨勢(只是觀感,沒有數據,理據上面有講)。
3.1 就算概率不變,在大數定律下,大量的內地旅客、學生、移民湧現,極端案例和磨擦的數量也一定會增加。

4. 網絡上的漫罵應該視為一個獨立議題。香港本土的事情,例如十四巴女、巴士阿叔都可以成為網上熱話,不一定針對內地人。網絡世界有一定的匿名性,容易催生人的犯案心態,再加上一些去人性化的方法,也即是以蝗蟲或狗稱呼對方,就極容易引起非理性的攻擊行為。詳情請讀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Philip Zimbardo]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醫緣與信者得救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醫緣,但到底醫緣是甚麼呢? 這回事,很難講清楚,但我接受「醫得好就有醫緣」和「信者得救」作為其中一種解釋。聽上去很神棍和江湖術士,如是者,這樣就rule out 了一班唔啱channel 的人了。有興趣留低的,請聽我慢慢講故事。

最近我幫幾個病人減西藥,例如甚麼血壓、膽固醇之類的。這樣的病例,其實大可以好似報紙雜誌的鱔稿般吹噓一番,幫自己建立個年輕有為新一代中醫的形象,不過這當然不是我會做的事。原因好簡單,別人做到的,你不一定做到。病能否治好,醫生固然責無旁貸,不過最終的責任其實在病人本身。你看到的只是別人由A點走到B點的成功故事,不過你不知道人家過程中也走過了由1,2,3… 到n個步驟,不知道醫患雙方面對過多少困難和矛盾;就算知道,你亦不一定有本事重覆。

很有趣地,今時今日的醫關係當中,很多人都不自覺地跌入了一個"公我贏,字你輸"的博奕,尤其是對著我們這些年輕全科醫生。他們會覺得病醫好了是應該的,醫不好也不出奇,因為甚麼專家、名醫才是真正有本事。這些人就從來不想想為什麼自己會得病,也不想自己需要付出甚麼,他們以為藥物是美源髮彩,續漸變黑或立即變黑都得,萬一唔得,就換另一個牌子囉。

不要以為對中醫才是這樣,西醫也有這樣的困難。在外國,家庭醫生的概念深種,family medicine其實是primary care的一個重要持分者,負責緊密而直接的一線醫患關係,跟蹤一個人以至一個家庭的大大小小健康毛病,也會作出一些必要的健康教育。當一個人有病,第一個找的就是這位醫生,經初步診治或評估後,才會被轉介到專科。這樣可以讓病人得到最合適的治療,也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香港不搞這一套,也搞不到這一套。一來香港不似外國,方圓百里找不到別的醫生。對於香港人,你大可以在伊利莎伯醫院看完政府醫生,轉個頭去嘉賓大廈找second opinion。Supposingly, 專科醫生是不收walk in 街症的,因為這不乎合整個醫療團隊的階梯及分工制度, but who freaking cares, 私家醫生都要開飯交租的,於是引申到其中一個制度崩潰的原因,就是基本上現在的醫療已淪為服務和產業,醫療"專業"一去不復返。

醫緣有時講的就是啱唔啱channel。當一個人走入澳洲牛奶公司,問有沒有阿一鮑魚食,只能無語。且慢,醫者不應是耐心和包容的嗎? 對,但總有個限度的,人生苦短,opportunity cost 和time cost太高,我亦愛莫能助,還未計算過程中對EQ和AQ的挑戰而激發的情緒波動,我才不想能醫不自醫啊。

所謂的信者得救,不是我想扮上帝,相反我只是冥冥中一個微不足道的humble servant,醫得好就有醫緣,只是因為你願意留低與我同行,讓我有機會盡我所能、用我所學。

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九唔搭八,淺談狂舞派及盧凱彤

看完了狂舞派和盧凱彤演唱會,總覺得要寫些甚麼,但是思緒一直有點混亂。那麼我就隨便講幾句算了。

兩者的誠意和堅持毋庸置疑,不過細節可以改善。

先講狂舞派。柒良的角色非常突出。我做了一點資料搜集,發現原來飾演的演員是當年那個Tempo紙巾戀物男,演藝學院出身。事實證明,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的確有實力,由黃秋生、蘇玉華、梁祖堯到蔡瀚億,每一個都可以獨當一面,令人眼前一亮。只不過雞蛋裡挑骨頭地說,他的太極功架不敢恭維,本身過於瘦削的體型就沒有說服力,柔勁和神韻亦欠奉。當然,三個月的特訓也不能要求太多。主角的演出不過不失,但那種角色不是我杯茶,從略。Tommy Guns的客串絕對是畫龍點睛,由他口中說出How far would you go for dancing 實在最適合不過。當然還有Rebecca最直白和寫實的控訴,平衡全片一大堆老掉牙的生硬說教,使之不會浮於空中樓閣。最後呼籲一下,請大家入戲院支持本地創作。香港電影已死之聲不絕,但是製作與觀眾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不喜歡他們,卻請不要用冷漠及悲觀扼殺他們創作的機會。

除了香港電影已死,最多人說的就是香港只有娛樂圈。我不否認,但我相信,香港還是有音樂人的,至少我的朋友就有指揮家、二胡手和豎琴手,每一天都堅持自己的音樂事業。

今次的盧凱彤演唱會,很抱歉,只能說是一般。作為長期支持的粉絲,我是有要求的。的確,今次的安排相當有心思和誠意,只是過猶不及,花巧東西太多就變了gimmick。你要明白,你的支持者當中,有一班像我一樣有點音樂潔癖的人,我們要的很簡單,music and music only, 其他甚麼舞台效果及服裝都是過眼雲煙。值得高興的是 Ellen and The Ripple Band漸見核心隊形,在追夢的路上遇到同行者,是令人感動的事。而其他的團員,我向來非常欣賞蔡德才那種自然流露享受音樂的台風,Janet一手Violin的高昂圓韻有如雲起雪飛,和音YoYo的錦上添花,毫無疑問,欣賞你們的表演是一件賞心樂事。美中不足的是,大部份歌曲的編曲相對平淡(換句話講,大碟的原創已經太好)。

或者我們都被寵壞了,習慣了壽臣劇院那種超近距離,這次演唱總覺得差了點甚麼。甚至乎,新碟也好像欠缺了甚麼。實話實說,新碟的歌曲多了一點鋒芒,棱角和個性依舊,但少了一點韻味,歌曲不太耐聽。上次感受到的是一杯溫婉淡然卻又帶點苦澀的青茶,即使久沖久泡仍然有勁,但新碟就變了泡泡mocha,澎湃之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不知道你的唱片公司能不能等,但我絕對可以用三五七年,去等一張經過沈澱和發酵的唱片。

假若有朝一日你去紅館開個唱 (which is我不太贊成,因為音效太差,但無論如何都會支持),你的成功不會是林憶蓮或鄭秀文的Diva 式載歌載舞。如果你可以一支結他,一件Tank Top,在一個樸實沉穩的舞台,和你的同路人奏出屬於自己的歌,你將會是一個傳奇。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私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嗎


出來工作以後我才發覺,對於我的日常工作最有用的科目不是針灸、不是中藥也不是內外婦兒專科,而是醫學倫理。這一類哲學科目,尤如一個良心的指南針,引導你去思考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假設有一個病人,他/她有婚外情,同時染上性病,不過為免令伴侶懷疑,他們依然有不安全的性行為而令伴侶承受極大風險。又假如,某患者有躁狂型精神分裂症,但以維護家庭和睦及不影響工作為由,患者要求醫生對其家屬及公司保密,隱瞞病史。

在這些案例中,醫生應該遵守保密原則嗎? 這時候醫生是要保護病人的私隱,還是保障人的健康呢?

規範是死的,人是生的。規範只是道德的底線,我們不會認為沒有被釘牌的醫生就是好醫生;同理,沒有犯法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在判斷好與壞之間,我們就需要一個moral compass。

在底線之上,大眾對於一個專業人士會要求更多,醫生如是、會計師如是、政府官員更加如是。專業人士代表的是一門學問和技術,關係到的是個人健康、社會資源和正義等等,一個官員代表的是一個制度,而制度所影響到的是千千萬萬幾代人。用沒有犯法和私隱作為辯護理由,不是無知就是無恥。如果身居要職但對自己完全無要求,本身就已經褻瀆了職位所代表的價值。

其身不正,家不成家。君不見習總上台後帶著夫人週遊列國羸得多少注目和掌聲嗎,還是周美青、Michelle Obama等等,仲有當年彭定康的女兒和幾隻狗,官員的家人其實是重要的PR gimmick。當然處理不當,家人也可以是PR炸彈,在香港比較多的是PR擋箭牌。

一句到尾,小人當道,無日無天。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最健康"的吸菸方法


"最健康"的吸菸方法

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一些偏遠山區,長壽的吸菸者大有人在? 到底菸草真的是直接致癌物嗎,有可能有一些比較"健康"的菸草嗎?

作為一個醫生,教人吸菸並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做法,尤其是吸菸危害健康的口號已經深入民心。但問題係,吸菸怎樣危害健康和真的危害健康嗎,那又如何? 我的睇法是,這個世界並不存在非黑即白,如果任何一切對人體有害的活動都視為"絕對的惡",那麼飲可樂等於服毒,夜瞓等於慢性自殺,在汽水的包裝上應該印有警告字句,睡房內外亦應該貼有告示提醒你要瞓覺,就好似以前那張怒視亂拋垃圾的一雙眼;再扯遠一點,怪獸家長讓仔女琴棋書畫樣樣學齊而overload小朋友,也是罪大惡極。

我要講的不單純是"去做或不去做甚麼",而是探討"到底你做的是甚麼",進而是"這樣做的原因及代價是甚麼",然後去作出選擇。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想清楚要去做一些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事,而你又準備好承受代價,那就不是問題。對於我來講,膚淺的直觀判斷所帶來的平庸之惡可惡得多,也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細密的思考,那麼為善與為惡本質上的分別不大。

以下的論述沒有正式數據去證明我的觀察,畢竟菸草公司這方面的把關有如天羅地網,你就當是吹水貼吧。

我總覺得現在的香菸比以前燃燒得更快,一支香菸能夠吸到一半已經算很多,其餘的都是白白的燒掉。如果把市面上出售的香菸與雪茄比較就很容易見到分別了,雪茄是很難點燃的,燃燒也很慢。一方面是因為雪茄的直徑粗得多,但即使是相同直徑的香菸和雪茄比較,香菸還是燃燒快很多;用菸斗的話,菸更會自行熄滅,不會自己燒下去。另一樣是香菸的濾嘴,根據菸草公司的講法,濾嘴可以過濾雜質及有害物。不過事實係,濾嘴本身就有毒,而且菸草公司會在濾嘴和菸草裡加入很多添加劑,助燃劑就是其中一種。同時,濾嘴聲稱過濾的焦油和尼古丁,後者正正是吸菸者最希望吸取的,如果濾嘴把它濾走了,無疑是減少吸入的份量,菸癮大的就要再吸一支或更多。這些做法無非是菸草公司為了刺激消量,而廣大的吸菸者根本是被愚弄,成為奴隸。有很多人說吸菸是個人自由和權利,但他們可以隨便吸就吸,戒就戒嗎? 這樣容易的話,戒菸服務及產品就不會成行成市啦。

如此說來,難道雪茄比香菸健康嗎? 雪茄基本上是純天然的,用來做雪茄的菸葉都是最靚最濃的菸葉,有吸過的就知道,雪茄的味道濃厚強烈得多,再加上雪茄的直徑和長度比香菸大得多又沒有濾嘴,一支雪茄的焦油和尼古丁含量等於甚至超過一整包香菸。雖然沒有助燃劑的問題,但正正是難以燃燒,一氧化碳的含量更高,所以雪茄也不見得很好。

以我所知"最健康"的吸菸方法是用純菸草自行卷製,就好似大麻一樣。我所講的吸菸長壽老人,好多時都是吸自己種和卷製的菸。只不過在城市裡,那些菸紙和菸草都要特別購買,製作又麻煩,基本上我不相信有人會為了健康而選擇這樣的方法。要是他是這樣關注健康,可不直接戒菸? 而且那些吸菸長壽老人一般都是居住在空氣清新少污染的地方。人應該是有一定的承受污染quota,對於城市人來講,空氣污染已經將quota 用盡有餘,幾乎無可能再有餘地留給香菸,再加上其他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無可能不生病,因此無論吸甚麼菸或怎樣吸,都是有問題的。

就是這樣,我就長篇大論地證明了"阿媽係女人"的常識,哈哈。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虛偽


一個whistleblower 揭示了道貌岸然的正義之士最虛偽的一面,一河之隔的人民承機抽水,說"原來這就是民主國家"、"中國受到不公平對待"、"美國政府也不比中國政府好到那裡"、"美國雙重標準"等等。

以絕對道德標準來講,侵犯私穩與偷窺無異,背後的理念是"私穩代表人最基本的人權,而且在任何情況底下亦不容被侵犯"。如果他們是這個信念的堅實擁護者,他們大概也會對中國網絡中河蟹橫行的現象恨之入骨,並憤起反抗。然而事實卻是絕大多數人也沒有這樣做。弔詭的是,當你跟那些人討論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用"事情總要看多個方面"、"國家的國情不一樣"、"林子大了甚麼鳥都有"之類的說話來打完場。

"國家的國情不一樣"背後的含義,就是製造"他"、"我"之分。這在中國社會十分常見,就是說如果出現甚麼問題,那總會是他者的過錯,而自己總是例外的、不可比較的、情有可願的。

國家的國情的確會有出入,但人性的本質,也總會有相同之處。這次事件能夠證明的是,天下烏鴉一樣黑。政治家/ 政客/ 政棍/ 政府都會利用意識形態,利用人的恐慌和懦弱,對各個層面加以操控。這些操控不一定有明顯的利益,但是權力本身已經叫人大呼過癮。

坦白講,凡事以絕對的態度來批判,未免有點不切實際,直接一點形容是天真。打個比喻,衣著暴露及醉酒不知人事而易招強姦論,顯然是不能成立的,但有誰能保證衣著密實就絕對不會被強姦? 把人看得太聖潔而有意無意地拒絕直視人性的醜惡,不是天真是甚麼? 用日常生活例子來講,把家中絕對消毒,可以的話將家裡變成手術室一樣的無菌狀態,而後出街戴口罩,見到有人咳嗽就彈開十丈遠,到頭來,這些人的抵制力往往是最差的。當所有人都在為強姦犯的罪行而嘩然,是否也應該了解一下強姦犯的犯罪心態,真正做到"事情總要看多個方面"呢?而當你看透方方面面的時候,又做了甚麼去阻止罪惡呢?

其實,你、我、他,根本一樣虛偽。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電影:Compliance (快餐店陰質事件)


講故事之前,有一件事不吐不快,這些年來香港的電影翻譯都是文盲腦殘嗎,譯名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片名通俗和地道一點不是不好,但始終要有點意境和美感吧。"快餐店陰質事件"光聽名字根本完全沒有興趣去看。

從電影的拍攝功架來講,此片屬於中下水平,雖然導演非常用心去營造氣氛和帶出對Compliance的質疑和反思,不過整體的效果強差人意,舖排冗長沉悶,一些具話題性的場面拍得出奇地輕描淡寫,高潮欠奉。如果沒有強調是真人真事改編,可能不到三十分鐘我就會走。

幸好電影本身的題材夠睇頭,如果閣下對心理學、心理效應、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文化研究等有興趣,甚至可以一個一個場景和一句一句對白去研究,此片還是有可觀之處的。整件事是一個電話騙案,有人假扮警察打電話到一間美國小鎮上的McDonald’s,提出一連串不合理指令,最後讓一名無辜的員工受到性侵犯。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最荒謬的是,這種事在美國發生過超過70次,在Wikipedia 有關於 strip search prank call scam的資料。

案件中的兩個關鍵人物是店長和受害者,他們在權威之下的表現,是因為屈服還是另有原因呢? 權威起了甚麼作用? 尤其是店長,她只不過是一個平凡至極的中年女性,執行著她認為正常不過的任務,她到底是施害者還是她自以為的受害者之一,值得深思。

就正如,香港充斥著對種種霸權的不滿,但可能自己也是助紂為虐的一員,例如一邊罵TVB質素差,卻一邊成為TVB的慣性觀眾,一天到晚開著第一台;一邊話樓價貴,但又繼續買,買了又怕受變成負資產;一邊罵梁振英,另一邊又罵社運人士及政黨,處處"和平、理性、合法、實際"等等。有時不得不掌摑這些人,問問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平庸,有時本身就是罪過;平凡的人,其實離邪惡沒有多遠。

事件的真人訪問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FXeXK3szOk#!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關於演唱會,我想說的是...


忘記了在甚麼時候看到張震嶽的訪問,我不熟悉他的歌,更完全算不上粉絲,但在那個訪談中,我完全被他的傲骨和堅持所吸引,一句到尾,真係覺得佢好型! 機緣巧合下又在開場前幾小時買到演唱會門票,就有機會一睹他的風采了。

先講樂隊,水準中上,兩支結他都不錯,鼓手很有功架但發揮不多,Keyboard 完全無作為,幸好加入了brass section令整個感覺更有層次和完整,成隊band夠full。我覺得演唱會的主角從來不是演唱者,除非是Andrea Bocelli或者acapella之類,否則Live Band才是主角。也許是偏見,也許是口味不同,我總覺得香港的Live Band 沒有life,似返工多過玩音樂。即使是小型的現場音樂演奏,例如我經常去的Visage One,外國表演者明顯比本地的揮灑自如。香港式的演唱會通常是歌星時裝表演,加dancer熱舞及舞台效果,搭配倫永亮或趙增熹等音樂總監的才藝表演,最終成為K歌大雜燴,而觀眾一邊揮舞瑩光棒,一邊忍受紅館超爛的音響。

藝術家要有藝術家的脾氣。很難得聽到有紅館開個唱的歌手說不理會市場的需要,堅持寫自己的歌,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有高興見到有歌手對自己的民族和土地如此珍重。除了天災籌款,近年香港樂壇在社會運動的參與極少,要不然就是收了政府錢製作"家是香港"之類粉飾太平的噁心之作。要數真正本土的音樂創作,或者要追溯到Beyond、陳百強、許冠傑等人了。

老土的講,You don’t WORK music, you PLAY music! 作品要感動別人,必先感動自己;要感動自己,首先要開啟自己的眼界和觸角,用行動去實踐自己的信念,用堅持和忍耐來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華。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是藝術家。

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

切雙乳防乳癌


當年讀medical ethics 的時候,亦粗淺地討論過基因醫學。

試想像將來的基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那時候的醫院,父母可以像菜單選菜一樣,選取孩子的特徵和"天賦"。人類可以在嬰兒出世之前,透過基因測試而知道身高、語言、音樂、運動等等的"天分",當然也知道疾病傾向,然後利用基因技術去關掉"壞的基因"以預防疾病。可以關掉"壞的基因",也可以開啟"好的基因",那時候,智商200是等閒事,8秒內跑完100米好簡單,每個人都是Mr. Incredible。

問題來了,甚麼是"好與壞"的"基因"。6尺身高、豐滿上圍、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這就等於好? 扁鼻、細腳、疾病就等於壞?

那個時候,甚麼人能負擔這種技術的費用? 會不會富人等於超人,窮人只是凡人並只能擔當低下的工作?

又再退一步想,這種所謂"基因",跟紫微斗數或十二星座甚至水晶球算命的宿命論有甚麼本質上的分別?

曾經有人說過,基因技術是human trying to play God。在下認為,人類能否扮演(play)上帝還是未知數,但肯定是玩弄(play)自己。舉世知名的女星公開呼籲女性接受基因檢查,又因檢查的結果顯示為高風險而進行radical treatment。我只能說這種是 radical treatment而不是preventive treatment。利益申報,本人是一名中醫師,在我眼中,預防癌症是絕對可以做到的,本人的碩士論病就是治未病在癌症的應用。廣告時段就免了,直接講解如何預防癌症(和其他疾病)。

首先要明白,人是一個整體,癌症在乳房發病,但病根不一定在乳房。癌細胞是一堆生長力極度旺盛的細胞,乳房或者是癌細胞的首選生長地,但以其毒性,他們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生長。或者一般人以為,乳房除了生產乳汁,就沒有任何生理上的意義,沒有也不要緊。但其實,身體每一個部分也是有用途的,再者,不要太高估人類的能力,我們以為已經知道很多很透徹,其實不然。所謂的"科學"方法,根本不足以解釋一切的事。而今次Angelina的醫生提出的數據,是根據統計學而得出。試問人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就可以完全代表的嗎? 87%風險,是基於整個sample size的概率,不是說個體的機會率。而這個sample很多其他因素也未有完全反映,例如作息、飲食、職業等等。

再簡單一點來講,癌症基因只是身體一粒種子,種子能否發芽有很多因素。只要遠離壞習慣,就等於減少為種子澆水施肥,那麼發病的機會就會減低。至於甚麼是壞習慣,就是夜瞓、吃冰、大魚大肉、亂服"健康產品"、缺乏適量運動。內健外順為泰,意思是說剛健克己,做好自己的本份,自然可以順應外間的變化;內順外健則為否,沒有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處處順應自己的貪念惰性,就只能花費力氣與外間對抗,大往而小來,事倍而功半。

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會想到,乳癌切乳、肺癌切肺,那麼心臟病怎麼辦? 根據Angelina提供的數據,該基因擁帶者還有五成機會有卵巢癌,應該切嗎? 再拉開一點話題,我經常覺得禽流感殺雞,豬流感殺豬,人流感應該要…

斬腳趾避沙蟲,今後應該改為,"切雙乳防乳癌"... 還好她家沒有遺傳腦癌。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死亡醫學


我一直說香港的死亡醫學非常落後,大陸就更不用說了。這些案例有如照妖鏡。

<轉自網絡>
揭露一個醫院的內幕。。。。
看了之後心情異常沉重!人常常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愛自己要有知識,愛別人要有方法!
給大家轉發個帖子,揭露一個醫院的內幕。。。。
一位年輕醫生自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出於求生的本能,每一個癌症患者都不甘心坐以待斃。殊不知,他們的求生欲望與求治要求,竟讓自己成為某些不良醫院各科室之間搶奪的“唐僧肉”.....一位年輕醫生的自述,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秘密。
2009年,我從天津醫科大學腫瘤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幸運地成為山東省某三甲醫院腫瘤科的醫生。 
工作第一天,我穿上白大褂,和主任一起查房。查房一上午,共有40多個癌症病人,他們病情各不大相同,相同的是,對我們的話都言聽計從。
第二天上午,我接診了一個肝癌晚期的老人。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細胞已經全身轉移,沒有治療價值了。再說,從老人的穿著來看,家境並不太好,更沒有必要白花錢了。出於好心,我把老人的女兒叫到辦公室,建議她放棄治療。老人的女兒放聲大哭,傷心地把老人帶走了。不料,一個星期之後,我意外地發現老人竟然被收住院了!護士長告訴我老人回家後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賣了30萬,又掛了腫瘤科的一個專家號求治,當即就被專家收住院了。護士長還悄悄告訴我:老人還在病房裡說你醫德不行,自己沒本事治他的病,就讓他回家等死!
2009年11月底,我們腫瘤科發獎金時,平均一個人才2000多元!主任關上門給我們開了個秘密會議:“咱們醫院實行的是績效考核,收入減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獎金。”他故意頓了頓,說:“不需要我多解釋了吧?你們用幾元錢的便宜藥,那是你們的自由,不過,你不能把自己當成菩薩下凡,讓大家陪你喝西北風”主任的話音一落,大家的目光就齊刷刷地投向我,我臉上立即火辣辣的......” 
這件事沒過幾天,病房就住進一個患前列腺癌的離休干部,癌細胞也已經轉移腹腔了。有了前面的教訓,我試探性地找他的妻子談話:“我建議用相對好一點的藥物,因為這樣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我的話音未落,他的妻子就雞啄米似點頭:“什麼藥好就用什麼藥,我舍得給我們家老張花錢!”有了這句話,我放開了手腳,什麼藥貴上什麼藥。最後,老人在病房裡住了兩個月,共花費了40萬元,最終還是死了。
我心裡有鬼,自覺愧對老人。可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家屬辦完後事,竟專門給我送來一面錦旗,說我把病人當親人,努力提高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質量。
2010年7月,我接診了一個早期肺癌病人,覺得有手術指征,就介紹給了胸外科一個醫生。沒想到,病人手術之後,胸外科醫生專門請我吃了頓飯,並給了我一個500元的紅包。我不要,他卻說:“這是你應該得的。以後我那邊有要做化療的病人,也”介紹“給你。我們倆長期合作!”然後,他還以過來人的身份“教育”我:“你是剛畢業不久的學生,現在摸清楚腫瘤科的工作流程沒有?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來個癌症病人,先介紹到外科給他們做手術,讓外科把手術的錢賺到了,再把病人轉到化療科化療,然後再轉到放療科放療,等這些科室的錢都賺到了,再把病人扔到中醫科喝中藥。”
接下來的一件事,讓我終於驗證了這位外科醫生的話。有一個胃癌晚期病人,癌細胞已經腹膜轉移。可還是被轉到普外科做了手術,術後又轉到腫瘤科化療,放療科放療,中藥科喝中藥,如此折騰3個月,病人就死了。我曾偷偷調出病人的影像資料,一看就發現沒有手術指征。
更加可笑的是,有一回,有過一次合作經歷的那位胸外科醫生給我轉來一個肺癌術後病人。病人70多歲,早期肺癌,即使不做化療也可以長期生存。不料,我好心告訴他可以保守治療的時候,他卻質問我:“癌症手術後化療放療是常規治療,如果聽你的保守治療,我的癌症復發了你負責?”其實,化療有很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對這種年老體弱的癌症病人來說,副作用更是致命的。勉強挺過4個月療程的化療,老人的免疫力就急劇下降,肺癌也隨之復發,並出現了腦轉移。在家屬的強烈要求下,我們又給老人做了伽馬刀手術,結果導致了更大範圍的腫瘤轉移.......如此折騰了一年多,老人終於在痛苦中死去了!
醫院不扶傷,醫生改經商。患者求活命,
錢財被套光。
醫師,本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現在中國卻......,根子在哪裡?到底我們是發揚把愛和人性的光輝傳遞下去,或者無視這些現像在這世界存在,而采取冷漠呢?
有一個智者說過;要評價一個社會就要看這個社會如何去對待他們之中最不幸的人。
所以現在你有兩個選擇; 1. 無視 2. 轉發

第一, 非常重要的一點,末期病患不是等死!!! 這是我一向非常抗拒的錯誤觀念。生老病死本是平常,有那個人不會死,嚴格來講,那個人不是等死? 拜託,即使是末期病人,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眼光亦不應該只是集中在病況本身。死亡醫學照顧的不只是身體,更重要是心靈,著眼點也不只是病人本身,而與醫護人員和家屬共同建立的團隊。面對失去和痛苦當然難受,我的兔子死了,我也是肝腸寸斷的傷心,但總不能夠因為我的感受而強求醫生起死回生。我們付出去的錢,是心甘情願的,就算最後他還是死了,也不代表這些錢花得沒有價值。醫生不是神,不是所有病都可以治好的,再講,醫生要醫的是人,一個人包括身體、心靈和他身邊的人。以前我治過好幾個末期癌症,我完全知道療效有限,但治療卻可以安定他家人的心靈,讓他們參與這個過程,他們亦覺得安慰,這樣的治療是有價值的。

第二, 這位仁兄能夠看穿醫療系統的腐敗固然可敬,但醫療系統的腐敗不單是醫生的責任,正所謂牛不喝水强按頭,一宗交易必然是有買有賣,所以病人的責任也不輕。病人及其家屬選擇甚麼方法,是他們的事,醫生沒有必要內疚,這樣的話,你的工作做不長,也做不好。醫生要做的好簡單,以仁心施仁術,其他的事,上天自有安排,沒有甚麼好煩惱。

癌症病人最喜歡問"食療",誰不知癌症就是吃回來的,直白的說,你只是連本帶利為你以前吃多了的東西付出代價。不過一般人不會這樣想,他們會覺得甚麼靈芝、舞茸、蟲草就強身健體,手術、電療、化療就可以殺死癌細胞一了百了。

今時今日的醫療系統是消費主導的,醫術淪為服務,醫療淪為產業,但似乎一般人很受落,因為每一個"問題"都可以交給醫生去處理,自己不必花心思力氣;而整個醫療產業,由科研、醫療器材、藥廠、保險公司等等都商機處處。老實講,前線臨床的醫生可抽的油水最少(如果佢當病人係人,不是貨物的話),既要應付反智、腦殘、無理的病人(強調,不是所有都是,但也不少),又要面對私營市場經營成本暴漲的壓力,或公營機構收買人命的工作量。醫生的人工不是白賺的,風光背後,多年來寒窗苦讀,人家讀大學去拍拖上莊,我們在補課溫書;到你們畢業了,搵錢搵到盆滿缽滿,我們還在讀書,然後再無止境地進修,到最後有病人拿著wikipedia來質疑你,又或者用信街市阿姐的偏方都不信你,更甚是危急關求還堅持找"名醫",當下無言。

事出必有因,每個人有病都是有原因的,而病能否治好,真的看他本身的造化,醫生只是助你一把而已。正如警訊的補藥黨騙案十年如一日,要是那個人本身不貪、本身有智慧,能騙得了嗎?

這文章最敗筆的地方,除了思考不夠深刻,也沒有提出一個解決方法。轉發了又怎樣? 一日根深柢固的消費主義不除,一日不認真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一日不及早正視病痛死亡,到生病的一日,還有幾多可以選擇?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是信念,還是歪念?


典型的離地文章,看似真理,實質吹水,跟黃某的專欄很多的文章一樣
今日心情和精神都好,讓我一一分析

"近日看到不少政客和公眾人物對碼頭工人罷工的言論都充滿激情,還指斥建議工友轉職的人涼薄,因為他們不明白工人學歷低、年紀大、轉工難等。如果任由這種思想和信念充斥整個主流社會及廣泛傳播,而沒有得到適當的積極啟發,受壓迫的弱勢社群將難有出頭的一天;這問題除了影響這一代外,還會禍延下一代。"

我: 這是曲線批評工運社運人士。作者身為一個傳媒人和公關,應該明白soundbite和gimmick的重要性,對著一班被厭壓多年的工人,難道組織者還慢慢長篇大論跟他們分析前因後果,然後每個人做心理輔導和life coaching嗎? 這班人有的是行動力,當運用大腦大是他們擅長的就利用身體四肢,問題係他們一盆散沙,用簡單的信念去串連團結他們,並無不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他們很懂得利用自己的條件去改變自己的人生。

"學歷低和年紀大並不是人們轉行和尋找更好待遇的阻礙,只有荼毒心智的「限制性信念」才是最大的絆腳石。現時有不少政客、社運或學識豐富的人都異口同聲說,碼頭工人無能力轉工,抗爭才是唯一的出路。連專業人士及知識份子也這樣判斷他們,自覺知識低和年紀大的工友,又怎會有勇氣和動力去尋求其他生活上的出路?"

我:上面提過了,工人其實絕對有勇氣和動力,每日飽受風雨和精神壓力,沒有勇氣誰能做到。動力就更不用講了,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動就是一切。學歷低的人,思辯能力或者不如作該作者,既然無法食腦,那就食力,用她的用語,這是他們的comfort zone。不過退後一步想,為什麼他們的學歷低呢? 是以前的教育不普及,還是本身的資質跟不上? 如果是前者的話,他們無疑是社會轉型的犧牲品。要有社會的公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的靈性,不會單純視這些人為弱肉強食下代謝品。那就是社運工運把矛頭指向商家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把工人當為人。如是讀不成書而大個做運輸的人,好不容易找到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再加上年紀大,身體大不如前,重新開始談何容易,轉行又可以轉到那裡? 我們坐冷氣房的人尚可以講養生,身體保養得好,如果像他們一樣要直踩幾十小時,你覺得他們還有魄力嗎? 你下面都講到,好多工種都被淘汰了,怎樣轉?

"未來五至十年,將有愈來愈多低增值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職位亦會永久消失。例如近年食肆很難聘請清潔工人,有不少老闆唯有引入大型洗碗碟機。資訊科技已減少企業對文職和秘書的依賴,低增值的職位在全球也不斷縮減。未來將不是人們選擇想不想轉行,而是科技和全球化趨勢隨時令整個行業或職位絕跡。當然,面對不公義的社會,人們有必要進行非暴力抗爭。只是有識之士也要幫助員工破除「限制性信念」,將罷工的勇氣,擴大到跳出「安全區」的行動力。"

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世界,不過每個人的條件都不同,用的方法亦不盡相同。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可以食腦,寫寫文章,吹吹水就搵到食。當你要求他人跳出安全區,作為一個知書識禮的知識份子,你的社會的負責又是甚麼? 以個體力量來講,財雄勢大的商家顯然有更大改變世界的能力,而升斗蟻民可做的,就只團結和行動。你不把焦點放自己身上,鼓勵人類節約,推進當權者履行社會責任,反而以理性高地的姿態向弱者抽刃,你有真正踏出過安全區嗎? 莊子曰,為善無近名,為惡為近刑,暴力與否的對錯,根本從不絕對,何必死守甚麼所謂理性和非暴力呢?

為什麼我喜歡到山區或偏遠落後的地方旅行呢?


這些地方的條件很差,放假應該要relax一下,何苦折磨自己? 只怪自己賤命一條,會相命的師傅早就跟我說,我是一定要捱要做的人。事實上,就算是陽光與海灘的地方,我也非要背幾十斤的東西潛入海中,承受高度水壓而耳仔出血,又或者被海流沖走的風險我才安樂;見到山和森林,我也要親自走入去才高興,上次去檳城,傻傻的在沒有準備下走入熱帶雨林,又熱又累,出來的時候還是很興奮,過兩日又再去了。Relax與否是很主觀的事,逛shopping mall, clubbing, 唱K我覺得很有壓力;太奢華的東西,我反而覺得不真實。簡單看幾眼藍天,吃一點新鮮的青菜、雞蛋、豬肉,我就很滿足了。新鮮和優質的食材,在高級餐廳都不一定吃到。或者是心理作用,我總覺得我們平時吃的東西,有化學品的味道,至少沒有了它原本應用的氣味型態。

很多人跟我說,其實人反而都會死,人一世物一世,當然要盡情享受。這裡要先講一講中文,理清邏輯。享受的意思不單是enjoy,更是享用和承受。在享用任何東西之際,都會有代價和責任去承受。最吊詭的是,承受的不一定是自己,也不一定是馬上的事,難怪很多人都會忽略了,視一切為理所當然。當我們每日享用著各種各樣的資源,其實是無數的礦工、技工、勞工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採礦,耗盡時間和體力去工作才能夠得到我們所見的成果。我們用化肥、農藥甚至基因改造去提高農產品產量,危害不會立即顯現,我們吃了這些東西也不會立即生病,只是時候到了,問題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並禍及幾代的人及其他物種。

應該會有人彈出來說,我們有付錢,這都是你情我願的。放屁。由銀行開始放貸的年代開始,錢已經跟價值脫鈎。簡單一個問題,為什麼錢放在銀行會生錢,但米放入米缸或者金放入金庫不會生米生金? 無錯,銀行放貸投資工業促進生產,通脹和供求令白米和黃金的價格會上升,但實體的東西不會無緣無故增加,這就是錢和實質產物的分別。今時今日的錢,某程度上,更代表權力,當你手上有錢,就好似手握一支打狗棒,要對方跪低;又或者像一支神仙棒,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為所欲為。

我總覺得城市的生活是脫離自然的,而脫離自然就容易脫離人性。人性到底是甚麼,這是哲學家永恆的討論題目,亦大概足夠我寫一篇論文。篇幅所限,今日就不加以闡述了。

回到農田,才能見證生命的循環;回到自然,才能體會自然的規律。

規律很重要。都市人的心靈之所以混亂,是因為很多事情無所依從。適得其反,過猶不及,如果所有事情都太過自由,其實反而沒有自由。人不是機械,不可以廿四小時運作,而一日廿四小時就好像一年四季,每段時間都有相應要做的事。按常理,冬天不會穿短裙,夏天不會打邊爐,但自從有了暖包和冷氣機,這就變得可能了。代價是,冬天不自覺受了寒,抵抗力差了,春天更容易大病(有沒有留意沙士和H7N9都是春天發病,箇中原理今日不談了);火鍋吃多了,容易痛風,發起病來甚麼都不能吃,除非你忍得痛。又例如科技的進步,令每個人都可以隨手透過電子產品獲得娛樂、訊息、交流,卻也因此而極度依賴,反而失去其他樂趣。講開又講,你說我迷信又好,怎樣都好,我相信一個人的字跡就是一個人個性的反映。現在很多人都只會打字,不會寫字,而且字也寫得醜。寫字其實就是一種規律,一個字有筆順,每一點一橫都有寫法,透過大腦和各大大小小的肌肉去反映一個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什麼書法可以讓人心平氣和呢,就是因為它使人重新專注在規律上,減少外界的刺激,把焦點放回自己的意和神。再講講書法,其實毛筆和硬筆分別在於,毛筆寫字要用意用氣,死力寫毛筆字是寫不到的,但硬筆用力就可以了,科學一點的講法是,毛筆的微細肌肉協調要求更高。

噢,跑題了。

另一個都市人的心靈混亂的原因,是因為所信奉的都不可靠。供求定律(嚴格來講是現象)沒有錯,錯就錯在有人以為它放諸四海而皆準。需求不等於需要,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並不是所有需求(要求)都是合理,也不是所有需求都應該被滿足。為了滿足需求,我們要生產;還是為了滿足生產,我們要製造需求? 又例如,為什麼當所有人都消費社會就會富有呢? 消費一定會耗用資源,而上面都提過,資源不會無緣無故增加,甚或是有限的,消費真的可以無限膨漲催谷嗎? 這樣的富有,到底由誰來買單?

如果有去過落後的地方,或者就會知道,其實每一個城市人,都在剝削農鄉的人。比較好聽的是,我們極度依賴他們。當我們可以去大型時裝連鎖店買一堆又一堆的throw-away clothing,是誰去種棉花,誰去承受漂染廠的污染,誰在工廠無日無天地加班,誰在碼頭做運輸? 我們還製造金錢的假象讓農鄉的人去追求。我今次再去元陽,小孩和老人都懂得在旅遊區討錢了,農民漸漸改種市場價值高的植物,礦場沙場到處都是。只是,種植不合水土的植物會破壞土壤,會影響水源,過度開發會令山體鬆散,偏偏他們還不斷建新屋,萬一下大雨而山體滑坡,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當然,我從來不會過份浪漫化農鄉生活,也不會自命清高,更不會說所有富人都是壞人。錢本身並不邪惡,無錢的話,我甚至無法接受教育,無錢上網在這裡高談闊論,更莫說潛水和攝影這些燒錢的玩意兒。在環保的角度,這樣周遊列國的碳足跡也不少。農民的苦況,我根本無法完全體會,開發可以讓他們享用更好的基建,這有一定的好處。只是與此同時,一路由廣東經廣西到雲南,途經貴州,可以見到廣東省的基建最發達,卻也是空氣最差,再看看最近的新聞,全國的癌症村,廣東省為數最多。是時候去想想,這樣的發展,這樣的模式,真的是有利於大眾,能夠真正改善生活嗎?

旅遊業似乎是成本效益最高的產業,只要有自然景觀或者老祖宗留下的古蹟,甚至無中生有打造一個景點,就很容易吸引遊客。只不過旅遊業也是一把極為鋒利的雙刃劍,香港人應該深有體會。大陸的旅遊業經已瘋狂,十年前我到了麗江古城,那陣子的商業化氣息已經令我窒息,但今時今日我幾乎去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樣,更令人憤慨的是到處要收取貴價門票。我明白景點因為人流而需要基建和維修,但某些費用如古城維修、自然景觀保護之類,難道不去旅遊的人就沒有負責嗎? 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收費與景點質素又不成正比,如果每日去一個景點,好可能足夠買一張機票出國。那為什麼不出國呢,好好在布吉做個SPA就勁relaxing啦。我想趁還有機會,趕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進一步被蹂躪之前,留下一點印象,可以的話,盡一點微力去保護她,相信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國民教育。

旅遊的目的每個人都不同。我去旅行從來都不是為了逃離現實。每日死做爛做就是為了每年兩次夢幻長途旅行,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想,如何利用旅行的所見所聞,去改善自己每日的生活,去幫助週遭最切身的人呢? 比如說,去過農田就會體會到大地的力量,只要條件適合,時間到了,一切就會生意盎然;相反如果不斷虛耗,只會事倍功半,一塊龜裂的土地不可能種出果實,濫用化肥、農藥和地下水只會更加損害土壤,為禍下一代。就算是到發達地區旅遊,人家的整潔、環保、民主、社會保障、創意工業怎麼就不學習一下? “All travel has its advantages. If the passenger visits better countries, he may learn to improve his own. And if fortune carries him to worse, he may learn to enjoy it.” – Samuel Johnson

我已經變態到一個程度,去完旅行不是寫遊記,而是寫議論文了~~~ -_-'''''

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你的人工到底包了甚麼?


想不到只是離開香港一星期就有大事發生。相比那些只講不做的佔領中環,我更有興趣去關注碼頭工人和參與他們的工運社運。

有朋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疑問,為什麼同樣是被剝削,但工人會罷工,而Big Four 會計師行不會罷工呢?

在我眼中,audit 及 i-bank都是收買人命的工作。竟然有i-banker跟我說晚上9點放工很好,因為他過往要凌晨過後才可能可以放工,對於我來講,那只是由一個火炕跳入屎坑的分別。得罪講句,身邊好多banker和會計師都是一個鬼樣,行屁走肉,講句說話都無神無氣,我見猶憐。

碼頭工人和會計師行本質上都是收買人命,不同的是,後者更是收買靈魂,或者說,年輕人為了金錢和地位而出賣靈魂。

我不只一次聽過這些朋友想轉工,甚至轉行,但是每次都會聽到"但是",例如"但是人工相差太大","但是家人會反對","但是我不知道除了XX我還可以做甚麼"。我之前在"學校沒有教的事"提過,有些人,書讀得越多人越蠢。關鍵就在於,他們讀書不是追求學問,不是尋找真理,不是造福世界,而是為了功名利祿,成為了離地精英,脫離了人性,除了利益、權力、名譽等等,甚麼都看不到,所以可以犧牲人格,犧牲健康。當今很多為富不仁,為官無能的就是這些人。

這些人的人生很多時候也是一榻糊塗,根本不是他們自以為的成功人士。我最討厭五十歲左右的專業人士的病人,同年紀相比,工人階層的病人的依從性明顯好得多。工人階層的病大多是工作辛苦熬回來的;離地精英的病一半是熬回來,大半是自己吃回來的和自找的。我真的不明白早睡和戒口有多難。這個世界沒有戒不到的習慣,只有你不願意去戒的習慣。工人階層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勞動生活,反之所謂精英階層的生活,是脫離人性的象牙塔生活。工人活了大半生,即使讀書不多會也慢慢悟出人生道理,但離地精英活了大半生,只為滿足一己私慾,空有名份,窮得只有錢,連做人最基本的常識和能力都沒有,萬一有自然災難,在手無寸鐵和沒有特權的情況下,他們一定是求生能力最低的一群。

為什麼一個工人的罷工工潮可以一下子迅速形成,一個所謂的社會運動竟然要多番討論仍然只是聞樓梯響,就是因為工人階層更貼近人性,有真實的人性生活,還知道要有公義,還會為了開飯而拼命,做起事來更有行動力更果斷,而不像那些食飽無事做的離地精英一樣瞻前顧後卻又膽小如鼠。

要會計師和banker參與罷工,除非他們先懂得放開自己對功名利祿、社會地位和物質享受的心理包袱,否則永遠不會成事。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關於時間


我是個有時間潔癖的人,對於我來講,早到十分鐘才是準時。偏偏現在的人,遲到十分鐘算有品,遲到十五分鐘兼打電話來報到算有交帶。這樣一來一回,我每次都要等三十分鐘,這足夠我食一餐飯、做一次簡單的心肺功能訓練、小睡片刻等等。

要準時,交通工具是關鍵。鐵路最可靠,巴士難掌握;小巴和步行也可靠,前提是熟悉路線;的士很方便,但往往喜歡坐的士的人不靠譜。坐的士的人和自己開車的人,分別在於後者對路面心裡有數,前者多是大安旨意幾萬架車隨時待命,結果由於路況等原因而大失預算(因為根本沒有預算過)。

"七點旺角等"對於我來講,說了等於沒說,旺角很大,由近太子到近油麻地的一帶即使沒有路人阻路都要走十五分鐘,連確實地點也不清楚,怎樣確保能夠準時到達?

我也遲到不行嗎? 你不仁,不代表我也要不義。尤其是大一班人相約,這種心態就很麻煩,永遠都覺得其他人會遲來,所以自己遲到也沒有所謂,結果是大伙兒越來越遲。

開會的時候亦如是,說好的時間遲遲不齊人,零零星星的到達使大家都不能集中,主持會議的人到底應該開始還是等待呢? 最惡劣的情況是連主持會議的人也不知所謂,要不沒有議程,又或者不緊貼議程,任由與會者講廢話,沒完沒了開一個完全沒有結論的會議。

所以,我約人的話一定是時地人清清楚楚道明,除非突發事件,否則我一定會在說好的時間出現;說好的地點只有一個,不容許有混淆,例如地鐵某出口、某某餐廳,並且確保其他人都知道怎樣去(特別是某某人屋企之類,不是所有人都住禮賓府)。事實上,出門口前請查清楚google map,即使在路途上,google map也比電話問路方便和準確得多。

公司開會的話最好是站著開,一小時內完成;議題多的話,要不預先電郵溝通,要不多開一次,絕不能多於兩小時,因為人的集中能力有限,磨爛蓆是沒有用的。

還有,這世界絕對不存在"沒有時間"這個問題,真正沒有時間的只有兩腳一伸的人。時間由閣下分配,有沒有時間只取決於你的重視程度。

2013年3月12日星期二

投資健康


我一向喜歡用錢作比喻,比較啱channel。

為什麼人會生病呢? 因為現金周轉不靈,收數佬上門追債。你有兩個方法,一,趕走班收數佬(用任何方法止住症狀),或二,觀音借庫,哈哈,講笑,總之就想辦法搵錢啦(休息以減少支出,用正確的中藥扶正,強調,是正確的中藥)

無收數佬找麻煩,即係我好有錢啦~錯!第一,這世界有信用卡,錢是可以借的,後果是利疊利,將來還利息更大鑊;第二,你已經家徒四壁,收數佬都費事搵你,可能下次來的,是執達吏(很多人外感都不自知,因為身體太虛,連症狀都無,然後一病就入醫院)

咁我食多啲補品肯定好健康啦~又錯!先不講補藥黨招搖撞騙,就好似投資一樣,要講組合和策略的,一方面要確保現金流,收支平衡,有足夠的應急錢,然後是保險和債券,最後才是股票和基金(房地產是生活必需品,不應作投資工具,就正如,你不會為了賣咗個腎而去補腎,而你亦不需要第三個腎或第七隻眼)。如果你把所有現金都投放在三十年股票基金,就算將來可能翻幾翻,此時此刻卻連開飯都成問題,收數佬還是會找你麻煩,最惡劣的情況是,一方面要還債,一方面要供基金,死未~未算,剛才不是說補藥黨嘛,簡單來講就是有毒資產雷曼債券,事實上絕大多數中西保健品就是這一類,甚麼鈣片、維他命、魚肝油、奶粉(無錯,奶粉是垃圾食物)、使用不當的中成藥、某些食物和生果,唔食好過食

愚蠢的人揮霍無度,聰明的人投資金融工具,有智慧的人投資健康和學問,呵呵,我又不自覺自戀

2013年3月9日星期六

星期五晚上的中環蘭桂坊


讀中學的時候,我總喜歡有事無事到中環一帶溜澾,卻幾乎每一次都迷路,到後來,我發現其實好簡單,只要下山向海的方向走就會找到路。那時候,我覺得摩天大樓很美,中環人的步速很快而我也想趕上他們,因為我覺得這樣才是有朝氣。那時候,我會去蘭桂坊"見識"一下,卻每次被門口高大威猛的黑人大哥拒之於門外。幸運地,人生第一份工作,即使是暑期工,我就在中環上班。那時候,樓下還有原汁原味的泰昌蛋撻,蘭芳園未被攻陷,鏽記尚未分家兼且外賣燒鵝飯好抵食,當然最精彩的,是可以接觸到中環人。但亦因為這樣,我在最後一刻選擇了讀醫。

今日甫踏出中環,就有種不明所以的討厭感覺。戲院里外的鞋匠早就被迫走,商店的射燈異常刺眼,街上的人依然衣香鬢影,不過我著實感受不到那份朝氣,銅臭味反而有點。或許我開始仇富。

星期五晚上十時半,蘭桂坊才剛剛熱鬧起來,駐場DJ播於強勁的音樂,打扮性感的舞孃出場,派對現在才開始。奈何在下的派對動物基因欠奉,打道回府。在地鐵門口見到這對行乞的母子。我很想上前問個究竟。你們為什麼在這裡? 從那裡來的? 有甚麼需要幫忙嗎? 但很快我又想到,他們會不會是行乞集團,背後是否有任何利益呢? 這樣多管閒事,會招惹麻煩嗎?

到最後,我只是軟弱無力地,用相機偷拍這一幕。事實上,他倆由始至終也沒有抬起過頭,根本察覺不到我在影相。

無論他們是真的假的乞丐,還是使我聯想到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電影:愛 (Amour)


一部以"愛"名命的電影。如果你以為,看完之後會有絲絲暖意泛上心頭,抱歉,你一定會失望。愛的形式和表達,從來不是單一的,更加沒有絕對。透過大屏幕窺看別人的故事,引起自己的反思,加速自己對生活的沈澱,電影,有時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喜歡這套電影嗎? 喜歡
會推薦這套電影嗎? 絕對會

喜歡的是,沒有商業化的套路,沒有直白核突的說教,沒有矯情的演出,更沒有刻意高深的賣弄,一切都是淡淡然的。兩位老戲骨爐火純青的演技,簡單的故事,就展現到歐洲人的氣質,內斂卻高傲;也帶出電影的主線,兩個相愛相敬的人走在生命的最後,現實是慈祥卻殘酷。我向來不相信開口閉口"201314"的人,love is a verb;而且,愛,不是happily ever after,能夠忍耐愛的痛苦,才值得擁有愛的偉大。

推薦的,是它仔細真實地刻劃了一個人走到生命尾段的掙扎。由於工作關係,我見過很多末期病人,不過能夠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這麼完整地看還是第一次。

病來如山倒,不僅是對病人本身的衝擊很大,對他身邊的人的威力也不容忽視。當病魔突然其來的時候,也未必有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太多,唯有靠平時的修為去應付了。

作為一個醫生,面對末期病人及其家人,有種說不出的無奈,對於我這個好強的人,是一種折磨。人總是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竭斯底里地找回已逝去的。問題係,當你已經中了風,得了嚴重的癌症,腎出了毛病,我的針灸不是神仙棒,中藥也不是仙丹(根據我的所知所見,那些有神效神速的靈丹妙藥,最好不要信)。既然敗局無法挽回,就只有盡量避免和預防(可惜,也是根據我的觀察,人,都是唔見棺材唔流眼淚,水浸眼眉才會知驚)。

Learn how to die, and you learn how to live.—Tuesdays with Morrie

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電影:雲圖──史上最不負責任的影評


雲圖這電影我沒有看,但我想寫一篇它的「影評」。對,沒有看過電影而寫影評,似乎不公道而且不負責任。有經歷才有體會,無錯,但有些時候,有些事是可以(需要)意會出來的。

電影中有幾個中心思想,也是我特別想講的: 因果輪迴,大愛和自由,真理(true true)。

之所以一直想看這套電影,是因為我對這些概念很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電影對於我來講,不單是娛樂,而是一扇窗,透過這一小片空間去探究更多的可能性,看看我已知或不知的世界,引發思考。我不是"合格的"影痴,即使我可以一日看三套電影,或者連續幾個星期每日一套,但我的耐力和消化力有限,不可能長期高度密集觀看。最近我就處於休養期。電影需要細細咀嚼,再三回味,然後你會發覺,能夠令人念念不忘,有所回響的經典的確不多。

True True,真正的真實和精華,從來就很少。坊間總是有很多聲音,紛紛擾擾令人無所適從。如何懂得聆聽、觀察和發掘真理,就靠個人修行了。若然重複犯著相同的錯誤,就會受著相同的惡果,直至有朝一日痛改前非。的確,這個過程會痛,很痛,非常痛。珍貴的,從來都得來不易。

這套電影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國家,創作一個極具東方佛教意味的故事。這的確耐人尋味。

我是堅決信神不信教的人。對我來講,任何一個宗教都只是道往靈性和大愛的其中一條道路,既不絕對,亦非唯一。基督精神和佛學易學等等,其實是相通和互補。永生就是靈魂的輪迴,懂得信望愛,人間就是天堂;貪嗔痴恨,人間就是地獄。然而一切只不是太極陰陽互動,恆動中不變的定律,周而復始地循環著。

現世的一切,都會受肉身的限制,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一切都不會永恆和必然,卻並不代表世事沒有何軌跡和規律。當下的每一個決定或行為(業),都會產生一連串的果,而這些果又會成為另外一連串果的因,循環不止。人與人的緣份很玄妙,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一些素未謀面的人,卻一見如故,似曾相識(Déjà vu),也是因果。

知道因果並不足夠,出世歸隱是消極的,只有信念、希望、勇氣和決心才會走向大愛。

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

有驚無險兩廣路遊


路遊,是我直譯Road Trip而來的,我覺得比坊間慣用的自駕好聽得多,畢竟駕駛只是方法,目的還是出遊,否則跟一個司機沒有分別。今次的行程是由廣東順德出發,先到廣西南寧,再到巴馬瑤族自治區,然後經北海折返,共四日時間。兩千多公里的路程,主力由家父開車,小妹只是友情客串幾百公里,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車上食、瞓、發呆和看風景。即使作為乘客,乘坐公共交通與私家車的心態還是不一樣的,因為自己開車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大,有更多主動權,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面,乘客就只是貨物,只希望盡快被送到目的地。

路遊的目的在路途。今次最大開眼界的,是短短四日裡我目睹了比我一生中所見過更多的交通意外,由小型的撞爆玻璃、撞爛車身一角,到落斜失控撞至車頭嚴重損毀,再有公路上多車連環相撞都有。最驚險的一次,是我開車的時候,時速過百公里,前面幾個車位的小車突然失控,先撞向快線的路基再反彈到慢線。我在千鈞一髮之際,迅速刹車,同時觀察前後左右的車輛以免因收掣不及而相撞,再同時打死火燈警告後面車輛,再再同時切線到緊急停車線。安全離開事發現場後,我才發覺自己的腎上腺素急升。

幾乎每一次長假出遊我都會病,今次亦不例外,不過錯有錯著。例如我因為鼻塞,聞不到公廁的臭味(應該講是減少了);又例如反正精神不好,塞車的時候正好休息。不得不提廁所和塞車兩大內地公路特色。高速公路上面有很多服務站,一百公里內,起碼有三個廁所,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在路肩停車,然後隨處小便。即使某些廁所的條件不好,沒有沖水(所以很臭和噁心),廁格又少(或者說人太多),要不忍一忍生理需要,要不忍一忍這樣的環境,但總不能隨便在高速公路停車,更何況是小便! 放心,不是所有廁所都這樣可怕,那些聲稱四星級和五星級的服務站就不錯。因為交通意外頻發,塞車是時有發生的。但最可怕的還是春運。這場比非洲動物遷徙更龐大的人類遷移,短短半個月有過億人次往返城市,是對交通系統的嚴峻考驗。剛巧回程的時候碰上返回城市的人潮,結果我們上午九時許出發,接近子夜才到達,天啊,五百多公里的路走了十五小時。那種堵塞的程度,是你可以熄火落車的。這個時候已經無法阻止人們隨處小便,但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隨地掉垃圾,難道把垃圾收集在一起然後掉到適當的地方就這麼難? 中國人髒亂的劣根性,到底甚麼時候才能戒掉。

我是典型的雪藏車牌,上一次開車可能已經是幾年前去檳城旅遊的五天,再上一次也是N年前。不過我一直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所謂的信心,就是心口掛個勇字,然後膽粗粗衝出去。家父對此最清楚不過,所以他是十萬個擔心的。出發前一日,他特意為我補鐘,然後在往後幾日,在他那比電子雷達更嚴厲的監督下,我全程都保持合法車速,安全車距和穩定行車路線,順利完成任務。其間他亦不斷灌輸他多年的駕駛心得。家父的車技確是不錯的,不論是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還是曲折山路上頭文字D,他都應付自如,車人合一。有時駕駛態度是進取和霸道了一點,唯有說是藝高膽大。我從小就看他開車,耳濡目染下,我也遺傳了他的車感。雖然我一向不喜歡在我開車的時候,他總在身邊呢喃呼喝,好端端地走著都被他搞得緊張和煩躁起來,但是或者是這樣,嚴師出了我這樣的高徒,呵呵。


雜記趣聞
1.     我總覺得很多路段的合法車速是不合理的慢,一條又直又闊三線行車的路竟然行40km/hr,除了令司機不自覺超速然後罰款,我想不到其他原因
2.     根據我的觀察,假期出遊的人多是粵B(深圳),粵S(東莞),粵T(中山)和粵X(順德)車牌的,當中粵S和粵T的人最有錢,開的都是一線歐洲名車,再加個靚車牌;聞說這些地區的意外率也相當高
3.     比較之下,廣東普遍比廣西富裕很多很多。不計廣州和深圳,廣東省很多地區的基建和房屋都非常先進了,當廣西人還建怪獸屋,廣東人都是豪別墅和高樓大廈(怪獸屋即Monster House,是指以前外國人見到中國人起的四四方方屋子,毫無格調難看死了);但有何用呢,十次到廣東,九次九都是天空灰濛濛的
4.     今算的目的地令人失望,倒不如去桂林和陽溯算了,反正商業味都很濃,要找真正純樸的鄉村風光,或者只能到貴州和雲南,然後開八、九小時的山路;唯一有趣的是,我在廣西巴馬見到街邊賣家禽的,是一個個籠子獨立包裝的活雞活鴨,很有誠意

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蛇年預測


我預測蛇年的股市將是先升後跌(年尾是高危),以及樓市會在未來三年反覆向下,中間會有兩至三次暴跌。

我的不負責建議
1.     千萬千萬千萬不要買樓! 除非你有好多個千萬。寧可捱貴租,住擋房,甚至去匯豐總行和政府總部扎營都不要買! 雖然預期不久將來會加息,但額外利息負擔,總不及負資產沉重。股樓齊跌,經濟氣氛也不會好,負擔能力或者下降
2.     願意承擔風險的話,沽空地產、零售;其餘作低風險投資

我沒有太多數據,只憑常識和眼前所見所感
1.     N次的放水令資產形成泡沫,加上超低息的環境不可能永遠待續,外強中乾的經濟體,只差最後一根稻草把它壓垮
2.     我眼中的實體經濟,是有意義的生產,問題係,現在的商家只會銷售垃圾,例如你真的覺得iPhone5iPhone4壓倒性優勝、只有Canon G15能拍照而G11就不能嗎、甚至爭崩頭賣斷市的奶粉吃了真的健康嗎? 極端的消費主義一方面浪費資源,另一方面製造問題。我只能說是自作孽
3.    今天樓市的瘋狂和97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日過度樂觀的是香港人,今日過度投資的是大陸人。不過今日的情況比97更恐怖。首先,中國有過億人口,極少數富人搶高價格就夠可怕;再而,政經混亂、官商勾結的情況比之前更甚,利益集團為求自保、貪得無厭,會以行政手段進一步扭曲市場
4.     如果你知道所謂的經濟增長,在數學上是一個複數,就會知道那線曲線的斜率是會由小至大的增加,最後爆炸性上升,所以我覺得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合理的模式,總有一日會不能待續。過去的所謂平均成本、時間投資、價值投資等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把這變態的模式擴展,把泡沫波及漫延全世界。問題係,資源有限,總有一日會飽和

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開飯


我經常光顧的住家菜小店關門大吉了,這對於我來講是個災難,因為我會無飯食。香港所謂的美食天堂,我眼中其實是食物地獄。我不是那種會隨隋便便把東西放入口的人,因為我的味覺很靈敏,任何一點不對勁我都可以嚐到,不是我天賦異稟,只是我習慣了不讓自己麻木。

茶餐廳是個可怕的地方,幾乎沒有可以食的東西,雞肉腸、午餐肉的鹹味重得令舌頭發麻,火腿的化學品味和一切凍肉的雪味我都一清二楚,即使波蘿油、熱奶茶很美味,不過這些始終不是可以每日食東西。

罐頭和速食的發明是戰爭和近代急劇的城市生活的產物,以前過時過節才會有的大魚大肉,現在每日都會食到。問題係,人類幾百萬年進化得來的生理系統並不適合這種飲食,亦恐怕在進一步"進化"之前就疾病纏身了。甚麼癌症、心臟病之類不講,單是不孕不育和產後不能正常哺乳的人不斷增加,本身就是生物物種的巨大警號,這些人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界,其實是要被淘汰的。某程度上,城市的出生率下降是自然而然的事。

食物本身應該有味道的,然而今非昔比,魚有魚味、雞有雞味也變得奢侈。工業化的食物生產和物流運輸,使食物失去生氣。再因為食物失去本身的吸引力,所以我們就以添加的味道來掩蓋和修飾,味精、麻辣、咖哩、高湯等等,就連一碟油菜都要沾上大量蠔油。你可知道,即使是白飯、青菜、一條鮮魚都可以非常美味。不知道,因為你的舌頭早就破壞了。要走回頭路很難。

這條路,走下去,總會出事。很多人心知肚明,但就是下不了決心去改。又或者,糾枉過正,連飯和一切碳水化合物都不吃,只吃水果,又或者加上一大堆保健品。最可憐的是小朋友,沒有選擇的權利。

唉,話說回來,今日食咩好呢 =(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人道毀滅人道嗎?


在大學修讀醫學倫理時,我以安樂死作為期末論文的題目。這些年來,即使我並不強烈推崇安樂死,但我絕對主張人類不應接受過多的維持生命醫療介入,這些醫療程序不僅沒有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質素,對照顧者造成龐大負擔,亦損害人身應有的尊嚴。簡單來講,長命,反而活受罪。所以香港人經常以長壽城市自居而沾沾自喜,當你走到醫院病房,見到那些半死不活的人,你就會發覺整件事情是多麼可笑。讓一個應該離開的人離開,這才是應該的做法。

這些是以人類的眼光觀看人類的世界,那麼對於動物又如何? 對動物施行人道毀滅真的人道嗎?

人類對動物的所謂人道毀滅,本質上跟切除惡性腫瘤沒有分別。一方面這些細胞對人體沒多大價值,另一方面更會搶奪身體資源,造成負擔和疾病,因此需要馬上清除。每當有任何疫症,例如瘋牛症、禽流感、豬瘟,相關部門就會大規模滅殺以防止疫症擴散。我對這個方法很感訝異。按照這個思路,預防控制甲型流感或任何人類身上的傳染病,不是接種疫苗而是"病患清洗",也就是乳房切除了就不會得乳癌的道理。當然,會有人馬上跑出來指出這個極端例子的不是,講到人是萬物之靈云云,也許還會牽涉到宗教層面。但我想反問這些人,難道你們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荒謬性嗎? 你們就那麼肯定自己是比其他物種高級? 怎麼人類不是地球和生態的惡性腫瘤呢? “人道是對人還是對動物而言?

說穿了,人類的確非常自私和醜陋,所謂的人道毀滅根本就是一個自私的手段。

反過來又想,好吧,讓應該離開的離開,但怎樣離開呢? 如果明知餘下的路途,痛苦無可避免,那麼提早了結又是否一個可行的方法? 明知疾病已經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又一個器官的衰竭,又應否讓患者一一承受?

有時我很討厭自己知道的太多,把事情看得太清楚。真實祼露的事情,往往有如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既可把疑團、不公、荒誕、迷惑等一一擊破,卻也可把自己刺傷。在這種沒有絕對正義或不義之間來回糾結、矛盾、遲疑,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折磨。

看著健康每況愈下的兔子,我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我知道兔子的壽命只有七至十年,同一物種體型較大的壽命較短,我早就知道遲早一日要面對這個處境。即使如此,無論在腦海中如何預演這一幕,當它真正上演的時候,那種切膚之痛仍然無法避免,亦無可減緩。

他在我家中的生活是歡樂和自在的 (在我眼中),而我也很高興能夠與他作伴,渡過了很多難過的日子。自從那天從實驗室把他帶回家,由初期的混亂無知,經過好幾年的磨合,漸漸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共處平衡點。他有他的小天地,保留自己的習性,同時能夠融入我們的規律,又不至造成太多麻煩,卻可為家中增添生氣和趣味。我還記得他第一天來到,走在家中光滑的地板,毛茸茸的手腳不能抓緊地面,咚一聲就滑倒在地上,又幾經掙扎才半滑半站起來。那個樣子很狼狽,但又很滑稽,真可惜沒有用攝錄機拍下來。到後來,他不但可以輕鬆跑跳,更可以高速奔跑、急轉、跨欄、跳兔子舞,如入無人之境。幾年間,他三次細屋搬大屋,活動版圖日益擴大,這些日子,他都是全天候自由活動,隨意選擇舒適的地方躺下,累了就睡,餓了就跑入籠子以一副殷切的模樣等食(不過每次食飽了,那個可愛誠懇的樣子就不見了,非常現實),有時還會在我們吃晚飯的時候一同進食,當然少不了偷食食物。平時,喜歡搞搞破壞,我有好幾本書都被吃過,撕碎了的紙張不計其數,還有被損壞的牆壁凳腳等,到處都是他的傑作,連同每日必需清理的大小二便,梳理毛髮,全身按摩,功夫可真不少。

由發現腫瘤到現在,他一直都沒有甚麼異樣,如常地生活,更對我們的護理進行極度不合作行動。不怪他,這就是他,個性總帶點倔強和任性。見到喜歡的食物就吃不停,見到不順眼的物品就把它甩開,感到不悅就反抗和發脾氣,一切都相當直率。相對於他現在精神不振的樣子,我寧可他繼續頑皮。他喜愛的食物放在他面前只能吃一兩口,平時也不多吃東西,圓胖胖的臉都尖瘦了,那個有質感的小肚不見了。沒有通屋跑,只能一天到晚在原地發呆,不時站起來喘氣,期間卻又不忘要清潔一下毛髮。是的,嚴重發病之後,大小二便都失常,身上經常沾上排泄物,但亦無損他無美的天性。

我相信他是一隻堅強的兔子。不知道他撐了多久,也不知道他還可以撐多久。短短大半個月,他的情況急轉直下。起初我們還抱一絲的希望,覺得他只是天氣寒冷而得了感冒。只可惜隨後出現的所有的症狀都顯示,其實是癌細胞展開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勢,而他卻節節敗退。與此同時,我不斷在想,還有甚麼可以做嗎? 又或者,是以前有甚麼做得不對、處理不當的地方嗎?

當一件重大的事情發生,往往也是考驗一個人的價值觀的時候。我一直相信,只要食、瞓、痾係正常,就不必太在意甚麼指數和影像檢查、治病必求於本,不作過多治標的治療、當疾病無可避免亦要在不太損傷身體的情況下治療,否則就由他去了,畢竟生老病死是必然的。這解釋了為什麼我等到腫瘤影響他的活動才動手術,而且沒有再作其他檢查。既然惡性發展是無可避免的,為什麼還要把一切搞得清清楚楚,會好過一點嗎? 既然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死因? 除了病理學和統計學等學術性的研究意義,我看不到對個體有任何好處。進一步來講,這些數據也不見得為現世的人帶來多少警世的作用。既然人生注定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為什麼還要徒勞?

其實兔子沒有想這些問題,也不必想。他現在可做的,就是本能地掙扎堅持下去;而我可做的,就是陪伴在他身旁,伸出手讓他依傍。一樣事情還沒有改變的是,他仍然很喜歡被輕揉額頭,我也很喜歡他軟綿綿的毛髮 (所以他的名字叫阿綿)。在不久的將來,我再不會每早起床都叫他早晨,為他按摩然後餵早餐,每次回家和離家都知會他,晚歸的時候怕他肚餓,為他頑劣的行為而抓狂,見到他安詳泰然的樣子而心裡和暖平靜會發生的事始終會發生。

有人形容養寵物就好像養孩子。我說其實不然。養孩子不必一一經歷生老病死 (一般來講),但竉物卻是必然的。所以那些會送小動物作為訂情信物,兼說會愛你一生一世的人,這些廢話就當耳邊風吧。除非可以把寵物養得妥妥當當,不離不棄,而又不是有社交障礙的人,這種人才可以考慮。

跑題了。

算吧,再沒有甚麼好講。

2013年1月2日星期三

講起相機


原來最近身邊不少朋友都打算/已經換相機。我也湊熱鬧,今日講一講相機。

如果你沒有興趣看我的長篇大論,這是重點
1)     除了專業級高階單鏡反光機,沒有必要追捧CanonNikon
2)     即使是單反,自從SONY收購了Minolta,相機質素大大提昇,是C記和N記以外一個極佳選擇
3)     入門級單反就不要買了,買部ProsumerEVIL好過
4)     想學攝影,不如買全手動135菲林機,把省下來的錢買底片和沖印,到掌握了一定技術和經驗,直接買Full Frame單反和一至兩支大光圈鏡頭
5)     買了單反和大三元,一定要勤於健身練體能,不然你會後悔
6)     ProsumerEVIL機,SONY, Olympus, Panasonic 其實不會比C記和N記差,甚至更好
7)     講到底,攝影的觸覺和創意比器材更重要


相機類型
卡片機 (Compact camera)。以前多叫傻瓜機,即隨便亂拍都可以拍得出相片的相機。但隨著相機功能越來越好,現在相機一點也不傻,反而是買了高階機甚至專業機卻不會使用的傻瓜更為多見。

Prosumer Compact camera,中文真的不知道。簡單來講是卡片機的進階版,可達半專業級數,多數屬有大光圈、全手動、微距等功能。

EVIL (Electronic Viewfinder with Interchangeable Lens),多稱為無反。"反"是指反射光線到光學觀景器的鏡片。這些相機要不只能在LCD screen取景,要不就用電子觀景器。雖然電子觀景器象素很高,但始終不及光學的舒適自然。部分無反相機的質素已經直迫專業級。感應器方面,由M4/3, APS-CFull Frame都有。感應器越大,拍出來的相片亦越大。Full Frame即是135底片的大小,不過除非家中有特大高解象顯示屏,或者是像傳媒或印刷商等要把相片放大沖印,否則如果沒有必要大sensor

DSLR (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s),數碼單鏡反光機,俗稱單反。單反是相對於雙反。以往的相機,觀景器和實際曝光的部份不是一樣的,因此取景很困難。直至單反出現,所見即所得,拍照就容易和方便得多了。再到數碼化的年代,省卻底片的成本和沖曬的麻煩,使相機變得非常生活化。講開又講,以前的相片要把相紙曝光,再用藥水顯影和定影,所以的確是的沖和曬出來的。單反大概分為入門級和專業級,而且機身和鏡頭是可以互換的,總體來講功能和靈活性最高。到了專業級別,在運用得宜的情況下,質素當然是最好。

底片相機,就是要用菲林的相機。現在還有人玩LOMO機和中大片幅底片相機的。不詳談。

相機品牌
CanonNikon雄霸相機界多年,專業攝影師幾乎全部都用C記或N記,網路上的評論亦大多偏好這兩個品牌。或者又是我的反叛個性作祟,我對C記和N記雖不至反感,但亦沒有多大好感。

先就C記而言,她的相機的確不錯,不論是單反、Prosumer(半專業高階機)、卡片機都相當出色。尤記得多年前IXUS系列,超級堅固的機身和出色的畫質,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一直到Powershot 系列 S95G12,我都非常鍾情C記。不過最近就出事了。G15, G1X, EOS-M等等定位非常古怪,每部機都有過人之處但每部機都有嚴重不足,感覺就好像有十個強項,就分拆出十個產品去賺錢,偏偏不願意有大動作和革新,純粹依賴一路以來自家品牌的口碑,完全沒有誠意。這情況也常見於蘋果產品。

N記一向都很穩定。跟C記相反,N記很樂意把很多功能放進相機,但感覺總是怪怪的,要不相機手感不好,就是每項功能不突出,只是"人有我有"。拿著Nikon的相機,我腦海出現一個畫面──一個普普通通的男生,經常背著背囊,裡面有多gadgets,講求實用性和功能,為人不怎麼樣,總體來講人品不錯,但就是不會讓你一見鍾情,為之傾心的一類。

講到這裡,突然感嘆原來自己是一個情感帶動的人。不過話說回來,當你實際應用相機,有多少人,或者有甚麼必要去理會超高ISO的雜訊、如非刻意放大比較就看不來的變形或暗角呢?

其他公司不像兩大巨頭一樣可以靠品牌魅力食老本,自然會推出更有個性和更突出的產品。我是由P記轉到O記的,所以暫時不打算走回頭路。SONY的畫質很出色,奈何相機外觀和手感不討好,暫時不考慮,但會密切留意。

自己早前體驗過Olympus OM-D EM-5之後,亦蠢蠢欲動加入Micro Four Thirds的行列。See, 這就叫一見鍾情了。之前在O記的XZ-1CS95糾結了很久,最後在一些機緣巧合下買了OXZ-1。即使後來發覺相機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總體來講還是令人滿意的,亦由此種下O記情結,尤其是喜歡拍攝天空和風景的我,隨手就可以拍出"OM 藍"(同一情況下其他相機會偏灰)。每次見到這片藍天,都有心花怒放、豁然開朗的感覺 (Facebookcover是相機直出的啊)。然而,我最想擁有的,其實是一部中至大底片相機,例如Mamiya 6Mamiya 7II,那種大菲林拍出來的質感,完全非數碼相機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