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笑看奧運


我第一個有印象的奧運會,應該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隨後的悉尼、雅典、北京和今年的倫敦我都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奧運會對於我來講是個情意結。1996年的時候我11歲,小學五年級,正值兒童期的黃金期,任何那些年發生的美好事物都會陪伴一生。因為我是獨女,暑假時為了找尋玩伴和方便被照顧,我就會被送返內地,在親戚家中住上一兩個月。要是遇上奧運這些盛事,一班嘩鬼必然全天候在電視機旁吶喊助威。當年不僅有香港的李麗珊歷史性奪金,更有伏明霞、鄧亞萍這些經典名將,還有王義夫戲劇性落敗的一幕,至今仍然深刻。就正如即使今日美國籃球夢幻十隊實力超班,星光熠熠,大家始終覺得當年的夢幻一隊是最優勝;也正如相比Federer vs Nadal,更多人覺得Agassi vs Sampras才是夢幻對決。是的,真正的體育競技越來越夢幻了,體育精神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也敵不過殘酷的利益現實。商業品牌間的競爭和粗暴壟斷,國與國之間的面子和榮辱,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輸送,沒有最醜陋,只有更醜陋。

大家不要以為我是消極對待這局面,反而我覺得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也大大增加了整個盛事的可觀性。在最光榮的背面,總是最黑暗的地方。要不是Phelps在一屆奧運囊括八金,他服食大麻的新聞價值基本上不會存在。一本歌頌奧運的回憶錄和一本踢爆奧運選手村的荒淫事件的雜誌,相信後者會更具娛樂性,銷路更佳。

中韓印三國因為”消極”比賽而被取消資格,我認為是頗冤枉的,雖然有關當局的決定也是無可厚非。以陰謀論的角度來講,這是西方國家的手段,因為中韓印都是羽毛球強國,當她們被取消資格,最得益的就是三支補上的隊伍。其實越是有實力隊伍,越會有策略地步處整個賽系的戰略,而不是打一場算一場,走線根本是比賽的一部份。錯就錯在三個國家都做得太明顯,要是懂得來一個飛身魚躍救球,落地時不幸受傷然後忍痛完成賽事,最終卻因為傷痛影響發揮而落敗,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呢。運動員除了本項的訓練,也需要cross-training,排球運動員會踢足球訓練下盤,體操和跳水運動員會學習舞蹈提升身體優美感,也許日後所有運動員都要上專業演戲課程,並加入戲劇治療的元素,既可以作為心理舒緩,更重要是有實際用途,以後在足球場上插水,籃球場上的假動作,以及這種羽毛球場的最高境界,”要贏先要輸”的演出將更臻完美。說不定以後的奧運閉幕典禮,會加上奧運奧斯卡環節,表揚演技最好的運動員和最佳導演的教練,最後少不了最佳監製裁判員。錯了,最佳監製應該是奧委會。

中國的運動員相信是最需要心理舒緩的一群。是”輸少當贏”的阿Q心態,還是外國人真的比較樂天? 取得銀牌銅牌的運動員怎麼比金牌中國選手更開懷歡笑,更激情澎湃呢? 大家見到中國選手奪金的表情嗎? 不能形容為興奮,只能說是釋懷。這都情有可原。運動員的每一個跳躍,每一個翻騰甚至可能放個屁都背負著十三億同胞的光榮和期望。苦練十年,過關斬將成為國家代表,就是為了這為國爭光的一刻,要是偏偏在這個時候失誤,痛失金牌兼破壞國家囊括N金的豐功偉業之餘,再要被傳媒國民口誅筆伐,還有甚麼心情講甚麼享受比賽。要是勝出了,也僅記要感謝國家,其次是教練,至於你的甚麼至親、愛人就少提,個人的天賦和努力絕對免提,因為在黨的高明領導下所有運動員都會得到基因改造,毛主席思想才是指導你奪金的最大動力。

本屆開幕式的大導演Danny Boyle確有先見之明,把Mr Bean這個終極無賴猥琑配上最莊嚴正式的管弦樂團,營造最深刻的詼諧。其實賽場的內內外外也不過如此,認真就輸了,還倒不如笑看風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