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到尾,態度決定高度,一個地方的民族性,就是他們的態度。
這是咸豐年前的事,當時西方列強已經深深明白到殖民主義的好處,操作亦十分嫻熟,由軍事、經濟和宗教思想的操控都一一掌握在他們股掌之中,很多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就是這樣被他們連根拔起。然而,大清國作為一個數千年文明古國,在康乾盛世以前仍然是天朝大國,要吞併這片土地也不是容易的,畢竟爛船總有三根釘。不信的話,上世紀的韓戰和越戰,中共使用人海戰術,也使美軍損手爛腳。即是說,要打,還是有得打的。
這個時候一海之隔的日本也面對同樣的威脅,但往後的發展卻迥然不同。日本是一個高度團結的民族,一方面與地理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就是武士道精神,個人認為後者是重點。在半澤直樹一劇當中,熱愛劍道的半澤及他的所作所為,正正體現了這種價值觀。用華夏哲學的說法,就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面對西方資本的入侵,中國人與日本人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前者是樂於"把握商機,招商引資",後者是堅持克己盡忠不畏死。由於當時的殖民主義已經相當成熟,日本不難見到非、美、印等地被列強蹂躪的慘況,他們亦不甘淪為附庸,重點係,在他們眼中,通奸賣國比死更難受。相反,很多中國商人甘於成為西方資本的中介人,為他們穿針引線,打通人脈商機,務求在巨大的外貿中分一杯羹。
如果日本的民族性是一種武士道精神,那麼在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在中國土地上的人的民族性就只是一種奴性。誰人有權有勢,誰就是主子,而效力於主子,只為撈點油水。簡單來講,有奶便是娘。吳三桂是這樣,無數的洋買辦也是這樣。吳三桂引入的是清兵,而洋買辦引入的卻是鴉片、再用賤價輸出絲綢、瓷器、茶葉等,一來一回大大虛耗了國力,接著下來的歷史大家都清楚。
香港(和上海一帶),正正就是洋買辦的根據地。這些洋買辦的生意越做越大,進而變身"華資"投資本地商業,而他們的子女就出國留學,這些人有的在外國落地生根,有的就回流中國繼續撈油水。一個多世紀走下來,他們就是今時今日的離地中產。
最近看著北韓的情況,不禁心寒,然後我在想,如果世間上真的有因果輪迴,那麼北韓人到底前世做錯甚麼事,今世要活在這樣的人間地獄呢? 我相信,除了通奸賣國的奴才,就是象牙塔中不識人間疾苦的"有識之士"。
做武士還是奴才,你自己選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