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是信念,還是歪念?


典型的離地文章,看似真理,實質吹水,跟黃某的專欄很多的文章一樣
今日心情和精神都好,讓我一一分析

"近日看到不少政客和公眾人物對碼頭工人罷工的言論都充滿激情,還指斥建議工友轉職的人涼薄,因為他們不明白工人學歷低、年紀大、轉工難等。如果任由這種思想和信念充斥整個主流社會及廣泛傳播,而沒有得到適當的積極啟發,受壓迫的弱勢社群將難有出頭的一天;這問題除了影響這一代外,還會禍延下一代。"

我: 這是曲線批評工運社運人士。作者身為一個傳媒人和公關,應該明白soundbite和gimmick的重要性,對著一班被厭壓多年的工人,難道組織者還慢慢長篇大論跟他們分析前因後果,然後每個人做心理輔導和life coaching嗎? 這班人有的是行動力,當運用大腦大是他們擅長的就利用身體四肢,問題係他們一盆散沙,用簡單的信念去串連團結他們,並無不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他們很懂得利用自己的條件去改變自己的人生。

"學歷低和年紀大並不是人們轉行和尋找更好待遇的阻礙,只有荼毒心智的「限制性信念」才是最大的絆腳石。現時有不少政客、社運或學識豐富的人都異口同聲說,碼頭工人無能力轉工,抗爭才是唯一的出路。連專業人士及知識份子也這樣判斷他們,自覺知識低和年紀大的工友,又怎會有勇氣和動力去尋求其他生活上的出路?"

我:上面提過了,工人其實絕對有勇氣和動力,每日飽受風雨和精神壓力,沒有勇氣誰能做到。動力就更不用講了,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動就是一切。學歷低的人,思辯能力或者不如作該作者,既然無法食腦,那就食力,用她的用語,這是他們的comfort zone。不過退後一步想,為什麼他們的學歷低呢? 是以前的教育不普及,還是本身的資質跟不上? 如果是前者的話,他們無疑是社會轉型的犧牲品。要有社會的公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的靈性,不會單純視這些人為弱肉強食下代謝品。那就是社運工運把矛頭指向商家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把工人當為人。如是讀不成書而大個做運輸的人,好不容易找到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再加上年紀大,身體大不如前,重新開始談何容易,轉行又可以轉到那裡? 我們坐冷氣房的人尚可以講養生,身體保養得好,如果像他們一樣要直踩幾十小時,你覺得他們還有魄力嗎? 你下面都講到,好多工種都被淘汰了,怎樣轉?

"未來五至十年,將有愈來愈多低增值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職位亦會永久消失。例如近年食肆很難聘請清潔工人,有不少老闆唯有引入大型洗碗碟機。資訊科技已減少企業對文職和秘書的依賴,低增值的職位在全球也不斷縮減。未來將不是人們選擇想不想轉行,而是科技和全球化趨勢隨時令整個行業或職位絕跡。當然,面對不公義的社會,人們有必要進行非暴力抗爭。只是有識之士也要幫助員工破除「限制性信念」,將罷工的勇氣,擴大到跳出「安全區」的行動力。"

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世界,不過每個人的條件都不同,用的方法亦不盡相同。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可以食腦,寫寫文章,吹吹水就搵到食。當你要求他人跳出安全區,作為一個知書識禮的知識份子,你的社會的負責又是甚麼? 以個體力量來講,財雄勢大的商家顯然有更大改變世界的能力,而升斗蟻民可做的,就只團結和行動。你不把焦點放自己身上,鼓勵人類節約,推進當權者履行社會責任,反而以理性高地的姿態向弱者抽刃,你有真正踏出過安全區嗎? 莊子曰,為善無近名,為惡為近刑,暴力與否的對錯,根本從不絕對,何必死守甚麼所謂理性和非暴力呢?

為什麼我喜歡到山區或偏遠落後的地方旅行呢?


這些地方的條件很差,放假應該要relax一下,何苦折磨自己? 只怪自己賤命一條,會相命的師傅早就跟我說,我是一定要捱要做的人。事實上,就算是陽光與海灘的地方,我也非要背幾十斤的東西潛入海中,承受高度水壓而耳仔出血,又或者被海流沖走的風險我才安樂;見到山和森林,我也要親自走入去才高興,上次去檳城,傻傻的在沒有準備下走入熱帶雨林,又熱又累,出來的時候還是很興奮,過兩日又再去了。Relax與否是很主觀的事,逛shopping mall, clubbing, 唱K我覺得很有壓力;太奢華的東西,我反而覺得不真實。簡單看幾眼藍天,吃一點新鮮的青菜、雞蛋、豬肉,我就很滿足了。新鮮和優質的食材,在高級餐廳都不一定吃到。或者是心理作用,我總覺得我們平時吃的東西,有化學品的味道,至少沒有了它原本應用的氣味型態。

很多人跟我說,其實人反而都會死,人一世物一世,當然要盡情享受。這裡要先講一講中文,理清邏輯。享受的意思不單是enjoy,更是享用和承受。在享用任何東西之際,都會有代價和責任去承受。最吊詭的是,承受的不一定是自己,也不一定是馬上的事,難怪很多人都會忽略了,視一切為理所當然。當我們每日享用著各種各樣的資源,其實是無數的礦工、技工、勞工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採礦,耗盡時間和體力去工作才能夠得到我們所見的成果。我們用化肥、農藥甚至基因改造去提高農產品產量,危害不會立即顯現,我們吃了這些東西也不會立即生病,只是時候到了,問題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並禍及幾代的人及其他物種。

應該會有人彈出來說,我們有付錢,這都是你情我願的。放屁。由銀行開始放貸的年代開始,錢已經跟價值脫鈎。簡單一個問題,為什麼錢放在銀行會生錢,但米放入米缸或者金放入金庫不會生米生金? 無錯,銀行放貸投資工業促進生產,通脹和供求令白米和黃金的價格會上升,但實體的東西不會無緣無故增加,這就是錢和實質產物的分別。今時今日的錢,某程度上,更代表權力,當你手上有錢,就好似手握一支打狗棒,要對方跪低;又或者像一支神仙棒,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為所欲為。

我總覺得城市的生活是脫離自然的,而脫離自然就容易脫離人性。人性到底是甚麼,這是哲學家永恆的討論題目,亦大概足夠我寫一篇論文。篇幅所限,今日就不加以闡述了。

回到農田,才能見證生命的循環;回到自然,才能體會自然的規律。

規律很重要。都市人的心靈之所以混亂,是因為很多事情無所依從。適得其反,過猶不及,如果所有事情都太過自由,其實反而沒有自由。人不是機械,不可以廿四小時運作,而一日廿四小時就好像一年四季,每段時間都有相應要做的事。按常理,冬天不會穿短裙,夏天不會打邊爐,但自從有了暖包和冷氣機,這就變得可能了。代價是,冬天不自覺受了寒,抵抗力差了,春天更容易大病(有沒有留意沙士和H7N9都是春天發病,箇中原理今日不談了);火鍋吃多了,容易痛風,發起病來甚麼都不能吃,除非你忍得痛。又例如科技的進步,令每個人都可以隨手透過電子產品獲得娛樂、訊息、交流,卻也因此而極度依賴,反而失去其他樂趣。講開又講,你說我迷信又好,怎樣都好,我相信一個人的字跡就是一個人個性的反映。現在很多人都只會打字,不會寫字,而且字也寫得醜。寫字其實就是一種規律,一個字有筆順,每一點一橫都有寫法,透過大腦和各大大小小的肌肉去反映一個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什麼書法可以讓人心平氣和呢,就是因為它使人重新專注在規律上,減少外界的刺激,把焦點放回自己的意和神。再講講書法,其實毛筆和硬筆分別在於,毛筆寫字要用意用氣,死力寫毛筆字是寫不到的,但硬筆用力就可以了,科學一點的講法是,毛筆的微細肌肉協調要求更高。

噢,跑題了。

另一個都市人的心靈混亂的原因,是因為所信奉的都不可靠。供求定律(嚴格來講是現象)沒有錯,錯就錯在有人以為它放諸四海而皆準。需求不等於需要,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並不是所有需求(要求)都是合理,也不是所有需求都應該被滿足。為了滿足需求,我們要生產;還是為了滿足生產,我們要製造需求? 又例如,為什麼當所有人都消費社會就會富有呢? 消費一定會耗用資源,而上面都提過,資源不會無緣無故增加,甚或是有限的,消費真的可以無限膨漲催谷嗎? 這樣的富有,到底由誰來買單?

如果有去過落後的地方,或者就會知道,其實每一個城市人,都在剝削農鄉的人。比較好聽的是,我們極度依賴他們。當我們可以去大型時裝連鎖店買一堆又一堆的throw-away clothing,是誰去種棉花,誰去承受漂染廠的污染,誰在工廠無日無天地加班,誰在碼頭做運輸? 我們還製造金錢的假象讓農鄉的人去追求。我今次再去元陽,小孩和老人都懂得在旅遊區討錢了,農民漸漸改種市場價值高的植物,礦場沙場到處都是。只是,種植不合水土的植物會破壞土壤,會影響水源,過度開發會令山體鬆散,偏偏他們還不斷建新屋,萬一下大雨而山體滑坡,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當然,我從來不會過份浪漫化農鄉生活,也不會自命清高,更不會說所有富人都是壞人。錢本身並不邪惡,無錢的話,我甚至無法接受教育,無錢上網在這裡高談闊論,更莫說潛水和攝影這些燒錢的玩意兒。在環保的角度,這樣周遊列國的碳足跡也不少。農民的苦況,我根本無法完全體會,開發可以讓他們享用更好的基建,這有一定的好處。只是與此同時,一路由廣東經廣西到雲南,途經貴州,可以見到廣東省的基建最發達,卻也是空氣最差,再看看最近的新聞,全國的癌症村,廣東省為數最多。是時候去想想,這樣的發展,這樣的模式,真的是有利於大眾,能夠真正改善生活嗎?

旅遊業似乎是成本效益最高的產業,只要有自然景觀或者老祖宗留下的古蹟,甚至無中生有打造一個景點,就很容易吸引遊客。只不過旅遊業也是一把極為鋒利的雙刃劍,香港人應該深有體會。大陸的旅遊業經已瘋狂,十年前我到了麗江古城,那陣子的商業化氣息已經令我窒息,但今時今日我幾乎去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樣,更令人憤慨的是到處要收取貴價門票。我明白景點因為人流而需要基建和維修,但某些費用如古城維修、自然景觀保護之類,難道不去旅遊的人就沒有負責嗎? 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收費與景點質素又不成正比,如果每日去一個景點,好可能足夠買一張機票出國。那為什麼不出國呢,好好在布吉做個SPA就勁relaxing啦。我想趁還有機會,趕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進一步被蹂躪之前,留下一點印象,可以的話,盡一點微力去保護她,相信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國民教育。

旅遊的目的每個人都不同。我去旅行從來都不是為了逃離現實。每日死做爛做就是為了每年兩次夢幻長途旅行,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想,如何利用旅行的所見所聞,去改善自己每日的生活,去幫助週遭最切身的人呢? 比如說,去過農田就會體會到大地的力量,只要條件適合,時間到了,一切就會生意盎然;相反如果不斷虛耗,只會事倍功半,一塊龜裂的土地不可能種出果實,濫用化肥、農藥和地下水只會更加損害土壤,為禍下一代。就算是到發達地區旅遊,人家的整潔、環保、民主、社會保障、創意工業怎麼就不學習一下? “All travel has its advantages. If the passenger visits better countries, he may learn to improve his own. And if fortune carries him to worse, he may learn to enjoy it.” – Samuel Johnson

我已經變態到一個程度,去完旅行不是寫遊記,而是寫議論文了~~~ -_-'''''

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你的人工到底包了甚麼?


想不到只是離開香港一星期就有大事發生。相比那些只講不做的佔領中環,我更有興趣去關注碼頭工人和參與他們的工運社運。

有朋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疑問,為什麼同樣是被剝削,但工人會罷工,而Big Four 會計師行不會罷工呢?

在我眼中,audit 及 i-bank都是收買人命的工作。竟然有i-banker跟我說晚上9點放工很好,因為他過往要凌晨過後才可能可以放工,對於我來講,那只是由一個火炕跳入屎坑的分別。得罪講句,身邊好多banker和會計師都是一個鬼樣,行屁走肉,講句說話都無神無氣,我見猶憐。

碼頭工人和會計師行本質上都是收買人命,不同的是,後者更是收買靈魂,或者說,年輕人為了金錢和地位而出賣靈魂。

我不只一次聽過這些朋友想轉工,甚至轉行,但是每次都會聽到"但是",例如"但是人工相差太大","但是家人會反對","但是我不知道除了XX我還可以做甚麼"。我之前在"學校沒有教的事"提過,有些人,書讀得越多人越蠢。關鍵就在於,他們讀書不是追求學問,不是尋找真理,不是造福世界,而是為了功名利祿,成為了離地精英,脫離了人性,除了利益、權力、名譽等等,甚麼都看不到,所以可以犧牲人格,犧牲健康。當今很多為富不仁,為官無能的就是這些人。

這些人的人生很多時候也是一榻糊塗,根本不是他們自以為的成功人士。我最討厭五十歲左右的專業人士的病人,同年紀相比,工人階層的病人的依從性明顯好得多。工人階層的病大多是工作辛苦熬回來的;離地精英的病一半是熬回來,大半是自己吃回來的和自找的。我真的不明白早睡和戒口有多難。這個世界沒有戒不到的習慣,只有你不願意去戒的習慣。工人階層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勞動生活,反之所謂精英階層的生活,是脫離人性的象牙塔生活。工人活了大半生,即使讀書不多會也慢慢悟出人生道理,但離地精英活了大半生,只為滿足一己私慾,空有名份,窮得只有錢,連做人最基本的常識和能力都沒有,萬一有自然災難,在手無寸鐵和沒有特權的情況下,他們一定是求生能力最低的一群。

為什麼一個工人的罷工工潮可以一下子迅速形成,一個所謂的社會運動竟然要多番討論仍然只是聞樓梯響,就是因為工人階層更貼近人性,有真實的人性生活,還知道要有公義,還會為了開飯而拼命,做起事來更有行動力更果斷,而不像那些食飽無事做的離地精英一樣瞻前顧後卻又膽小如鼠。

要會計師和banker參與罷工,除非他們先懂得放開自己對功名利祿、社會地位和物質享受的心理包袱,否則永遠不會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