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反國教FAQ和常見意見


我發覺坊間的聲音太多太雜,所以決定整合一下,來個簡單的FAQ和常見意見,讓大多數人都容易有比較全面的資訊。這已經是精讀,洋洋三千多字,請細讀,不然別跟我說甚麼理性討論或者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要說別提政治和意識形態,在這大是大非前,不表態的沉默是最可怕的幫凶。這裡有的是個人意見,也有的是摘錄別人的評論,當中已盡量引證過和列明出處。這些都是點到即止的簡單回應,並且用上我認為最中肯溫和的字眼,如果有不足之處歡迎補充,認同的話更歡迎廣傳。

1.     甚麼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籌備的小一至中六的新必修科,旨在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長足的發展引以自豪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引用自維基百科,其他具體內容、教學策略、評估方法等詳見相關專頁,或者參閱教育局資料。

2.     這是洗腦教育嗎?
2003 年至今,多份由教統局編制或教育局資助的教材、參考書等,多處顯露對中國共產黨的歌功頌德,甚至描寫與事實不乎的社會情況。當中最引起注目的是《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形容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又不斷引用中共辭彙,並多次引用和強調經濟發展的成果,即使談及種種社會問題仍採取迂迴地避重就輕的方法,被人質疑以偏頗和不全的資源作為政治宣傳。

3.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甚麼爭議?
一.內容(即國家範疇的認知層面) 被視為洗腦式的政治宣傳 (見題2)
二.教學及評估方法要求學生要有情感層面和行為層面的成就和轉變,又鼓勵互評制度
三.在有通識科的情況下,本科的內容重叠,沒有必要獨立成科
四.德育和國教不應混為一談
五.國民與公民,Nation(民族)、State(國家制度)、Party-state(黨國)等各種概念的基本共識及定義混淆不清

4.     為甚麼要反對國民教育?
這是一個赤裸的政治任務,利用教育作為手段以溝輸中共的價值觀以鞏固其執政地位,不僅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更會對整個社會的人性、道德帶來深遠的影響。"它可怕之處不在字面上的那些,不在於對共產黨的歌功頌德,而在於它讓我們中國的學生和老師,讓中國的基礎教育界,撒謊成性!──胡清心"

5.     意見:洗腦沒有問題,宗教、廣告、外國等等也有洗腦的情況
「洗腦」(indoctrination)是個貶義詞,簡單來講是在做壞事,那麼且看其他人在做甚麼。
一.宗敎之最終依歸,乃超越之神明,而非政黨或權力。宗敎之真正目的,是導引人走向真善美,而非權力。 (引自高登3c905x) 而且,在宗教自由下,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信或不信某個宗教,但國教是必修科沒有選擇的餘地
二.廣告界的目的是促使消費,要怪就怪整個經濟結構與消費模式
三.外國有洗腦的情況,是的,而且都是獨裁者或政權,例如希特拉教育人民盲目向政權效忠,不鼓勵人民思考。(請參考"譚蕙芸 -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重點是,明白了洗腦在本質上的惡意仍然不置可否的,是邏輯和人格上的一大荒謬,就是說當大家都在做壞事,那麼我做壞事也不算罪過。

6.     意見:在今時今日的環境根本不易洗腦和洗腦免疫
的確有人是不易洗腦和洗腦免疫,就正如很多人體格強壯不易病倒,但不等於他不需要注意健康。再講,國民教育是在小一就開始推行,一個還是身心發育未全的狀態,抵抗力和成年人不可同日而語。而有抵抗力的成年人,亦好應該去保護下一代。

7.     意見:學校授課以外,家長可自行教導和溝輸子女其他資訊
現在有幾多家庭不是雙親都因為外出工作、工時又長而把孩子就由親戚、僱工或機構去照顧? 而有幾多家長可以有這樣的能力和知識去肩負這工作? 如是者,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何必要迫使家長跟學校唱反調?

8.     意見:只要重設中國歷史科就可以
取消中國歷史科作為必修科本身是一大錯誤,但不代表糾正了一個錯誤就不用承認和改正其他錯誤,別混淆視聽。

9.     意見:香港回歸中國後好應該要了解國情,認識祖國
「認識」不等於「認同」,課程目的要學生明辨是非和批判思考,可惜教材偏頗不全,只溝輸一面倒的愛國主義。而且目前有通識科、媒體資訊和交流團等,已經有足夠渠道去讓學生認識國家。順帶一提,祖國一詞經已包含強烈的隱喻性。

10.  意見:世界多國也有國民敎育,這是主流做法
"許多教育界的學者、論者早已強調,「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和「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是兩組截然不同的概念,《指引》提到的法國、澳洲和美國等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就法國而言,2008年的《前瞻》指法國政府「沒有為國民教育制訂整體策略」,然而筆者發現,法國教育部在1999年完成「公民教育課程大綱」,並於該學年開始實施。法國中學之公民教育教學,旨在培育學生成為擁有完整人格的現代公民,並制訂三個目標:
一.使學生認知人權和公民權,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二.使學生認知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
三.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訓練學生的批判精神。",引自陳惜姿:世界各國也有國民教育課程——真的嗎?

"根據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國民教育專題小組報告》,國民教育是一種「建立國家觀念的教育」,使每個國民都能成為照顧國家利益和擔負國家命運的人;而特區政府200708施政報告則認為國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輕一代都有愛國愛港的胸懷」,「並以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榮」,可見香港的國民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類似。究竟這種國民教育在其他國家是否普遍?我們研究了幾個主要歐美民主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和德國的情况,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國家所推行的主要是講述公民權責和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civic/citizenship education),而國民教育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引自吳凱宇:每個國家都有國民教育?——簡述美國、英國、澳洲、德國的制度。

11.  意見:愛國是理所當然的
"所謂「以『情』引發」的學習,就是把學生放置在「國仇家恨」的「激情」現場,對他們的「情緒」(emotion)下工夫的一種學習模式。但本人必須指出,這種「以『激情』引發」的學習模式是明顯與道德及公民教育主流視域所強調的,道德理性思考(moral reasoning)及事實為本的公民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的教學理念(註1)相違背!更嚴重的,對照於近年全球化脈絡下,種種由宗教原教旨主義、族裔民族主義,以至政治分離主義所驅使,而湧現的狂熱分子及激進政治運動;我就必須質問,這樣一種強調國仇家恨,以激發年輕人的愛國情緒以至激情的愛國教育,又是否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取態? ",引自曾榮光:《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批判。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行政系副教授、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博士亦撰文形容「國民教育」與相關的理念如「國民身份認同」、「愛國主義」等都是「兩刃的利劍」,既能祝福社群,反之亦能造成傷害。他指出「任何的身份認同,都帶有排他性,總存在著『你與我』之分。」若潛在排他性未能處理好,則可能會造成諸如歷史上的民族仇殺之類的惡果。他又指出政府和主流論述的國民教育都常採用「歌功頌德」式的「正面取向」做法,歌頌我國我族的優越性,培養港人對國族的歸屬和自豪感,但若未能以批判角度反思自己,則只能培育出「盲從的順民」,不利提昇國民質素。"

12.  為什麼要有遊行、靜坐、絕食、罷課等激進的行為?
一切的示威行動都是以引起有關當局注視為目的,是一種在建制以外的常用而有效率的申訴方法,而是次反對國民教育的遊行、靜坐等示威行動都是在和平而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只可惜政府視市民意見於無睹,多位主要官員繼續硬推,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更聲稱只有九萬名市民上街反對則其餘的是都是贊成,這一切都讓注意國民教育人士痛心無奈,並不得不把行動力度升級。

13.  為什麼不能理性討論?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問香港政府,當多個團體在不同時期向政府表達反對意見,但仍然一意孤行硬推政策,你到底有幾理性? 進而,如何定義理性? 只有建制以內的程序和方法才算是理性嗎? 建制以今時今日的情況,被說穿了,還不是官字兩個口。有理說不清,如何理性。

14.  意見:政府和有關當局已經進行過咨詢並已得到共識
那要看咨詢是怎樣進行的,咨詢了甚麼人,咨詢了多久。"自去特首宣佈成立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制訂課程的專責小組成立,但遴選委員過程及準則黑箱作業,代表性成疑,而課程草擬編撰至公眾諮詢時間,倉卒在1年內完成,少於通常一年半的制訂及諮詢期。是次諮詢期由20115月至8月,正值學校考試及暑假,不利師生在校園醞釀討論。教育局只舉行予教育工作者的8場閉門諮詢會,並無舉行公眾諮詢會,除卻今年8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舉辦的兒童權利論壇,有獲邀學童就此表達意見外,並無諮詢廣大學童的意見。教育局亦無提供「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諮詢文件印刷本,僅僅要求市民上網下載瀏覽",引自人權監察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立場書(2011.8)

15.  學民思潮是甚麼?
學民思潮(Scholarism)是由一班九十後組成的學生組織,主張以社會行動介入政府施政,堅信著「立於街頭,走進人群」。「學民」表示著學生也是社會公民的一部份,學生不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乃是現在社會公民,學生絕對有權力影響政府施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