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轉載: 梁正燁:老師台上講課,學生台下做啥?——內地洗腦教育實況憶述


明報】編按:上周六,特區政府宣布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的開展期,交由學校自行處理,並希望公眾人士不要干涉個別學校事務。可是,坊間各傳媒機構早已有媒體採訪學校,探討「紅色之旅」有沒有影響學生成長。梁正燁是《陽光時務》編輯,並且不時出外採訪;最近,他完成關於國教科的採訪後,有感而發,寫了這篇文章,分享他自己如何在洗腦教育的環境下成長,或可為撤回國教科的訴求提供佐證。

國民教育推行的這段時間正是城中熱話。早前得知一位任職中學老師的朋友,在暑假剛從官辦的國情交流團帶隊回來,所以專門去找他聊了一下。

這名老師帶領中四、中五的學生到北京進行七天交流。他很坦白跟我說,交流團裏面確實有一些講座,有坊間所說的「洗腦」成分,大概就是唱好國家發展、呼籲愛國愛港等等。但是,他也認為整體來看,交流團對學生並未帶來什麼太壞的影響。一方面他認為中四、中五的學生已經形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聽完「洗腦」講座,也不會全盤接受;另一方面,交流團除了講座,大部分是遊覽名勝的內容,官方提供這樣的低價旅遊,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關於「洗腦」無效一說,其實我很贊同。事實上,狹義的洗腦都需要在特定的信息封閉的環境才能實現,在資訊自由、發達的香港,真正的「洗腦」,其實很難實現。只要學生的資訊未被封閉,即便被「灌輸」了某些信息,學生很快能從接觸其他資訊的過程中「解毒」。

沒被洗腦的紅色之旅

但是對於交流團可以當作廉價旅遊的說法,聽上去是合情合理。參加這些國情交流團,只要忍受一下這麼一兩個無聊的粉飾太平講座,就能取得低價的旅遊,這樣算下來其實是相當「着數」,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很理解這樣的看法,但是由於成長的背景不同,我對此有很不一樣的想法。我認為在這個灌輸的過程中出現的利誘,以及在利誘之下的忍受,還有忍受成為習慣的麻木和犬儒,比「洗腦」更能摧毀一個人。正因為灌輸式的教育和無底線的功利主義,犬儒病在內地已經病入膏肓,人們或許還能分清是非黑白,但是常年忍受着各種扭曲價值的他們,卻更願意熟視無睹。

我從小在內地珠三角地區念書,大學才到香港。內地的中學有一課必修科教叫「思想政治」,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國家架構、政策、國情知識,還有歷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核心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等等。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打個比喻,「思想政治」科的課本,就差不多是那本臭名昭著的《中國模式國情教育教學指引》加強版,不用多說,當中當然有不少類似「中共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的口號,而且往往都會是考試的標準答案。

珠三角地區在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快,接觸跟多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我們小時候都是看香港的電視長大,在某個程度上,香港甚至可以說是我們這代人的文化母體。雖然資訊未有如香港開放,我們的中學同學也未必能像上面所說參加交流團的香港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對於這種灌輸式的思想政治科課堂的內容,大部分學生其實並不信任,至少缺乏例子和思辨的灌輸型「標準答案」並不足以讓人信服。換言之,即便是在內地珠三角一帶,這種所謂的「洗腦」教育的「洗腦」效果其實也是不甚有效。

在思想政治課看漫畫

每次思想政治的課堂,總是有這樣的有趣景象。以講台為分界線,老師在上面忙着講課,下面卻是一片另一種的忙亂,有在做其他科的作業的,有在看小說漫畫的,有在聽課的也只是用螢光筆畫下需要背記的考試重點。科目的形式無論在內容上,還是教學形式上,都是單純的灌輸,沒有交流,沒有辯論,沒有思考。

這個思想政治科是要考試的,且是算入升學分數的重要科目,大家對它的關注通常都只是考試前的一段時間,拿起課本快速記憶它的考試內容。我也相信,這種記憶,在考試後不久,大家很快就會忘掉。

情況有點像上面提到的香港學生參加國情交流團,背下的答案或者聽過的講座,學生其實不一定相信,但是大家都為了某些「利益」去忍受它──例如取得分數升學,例如低廉的費用的旅遊。

愈來愈多這種的事情,久而久之,大家會形成一種想法,認為忍受這種強制「灌輸」,或者認同某些自己並不了解,甚至是不認同的理念,是獲得某種利益的必要前提。而在我看來,這些在內地的「普遍共識」,正是內地社會腐爛的根源。

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種犬儒的想法在內地已經是嚴重到一個怎樣的程度,或許可以說幾個我身邊的一些例子。

在更前一段時間,一位我認識了十多年的朋友在美國留學回來,飛行途徑香港住在我家。相識十幾年,我可以確定他是一個品格正直的人,他家在珠三角經營一個中小型的外貿加工工廠,他自己在內地讀名牌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正準備回家繼承家業。

入黨有着數

在昏黃的燈光的夜晚,我跟他有一個較長的談話,我們談論到工廠工人工傷的煩惱,和工傷保險的必要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爭得面紅耳赤。雖然朋友也認為,購買工傷保險,善待工人工傷才是正確的方法。但是,和他們競爭的大部分中小企業大都遵從不購買工傷保險的潛規則。如果堅持正確,則會成為異類,會讓自己的競爭力下降。而且,過去的「經驗」也告訴他,所有這些看似已經很正規的大企業,其實他們也是這樣子帶着原罪從小壯大的。他認為隨波逐流,忍受這種潛規則,是企業生存、壯大的唯一途徑,才是「識時務者」之選。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前段時間,讓香港社會又一次掀起了對香港的共產黨員的恐懼。我身邊不少在香港工作的朋友都是共產黨員,雖然我也很擔心香港赤化,但我對這些朋友在香港工作卻沒有絲毫擔心。我很了解,他們黨員的身分和他們政治理念並沒有任何關係。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大部分人入黨,並不是因為他們怎麼認同黨的理念,或者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個黨,又或沒打算去了解。他們入黨的原始想法,只是為了更容易考進公務員或進入國企工作。

或許香港人對這樣的行為有點難以理解,或者我可以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些黨員朋友,就像是從來不去教堂禮拜的人,然而在大學畢業臨近,以為天主教徒能更容易取得天主教學校的教職,所以不管自己是否認同,就主動跑去接受洗禮。這在香港來看或許是非常荒誕,但這在內地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上述提到的這些朋友都並不是什麼壞人,他們通過努力讀書,考上名牌大學,出國留學,或者來到香港工作,上面提到的我所不認同的事情或想法,都只不過是希望通過跟隨那些所謂「社會規則」,獲得更好的生活。

在香港的概念,他們應該是中產或者是社會精英。在我看來,他們或許應該是內地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而他們身上存在的那些不問對錯、只看利益的犬儒價值,卻成為是整個社會價值徹底腐爛的側證。

這裏是香港,別讓它沉沒

除了社會制度的因素和父輩一代遭遇的經歷所留下的遺毒,我們這一代人的價值潰敗,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那種不容思辨的灌輸教育所造成的。至少,我們這群所謂的大學生精英在獲得的高分數、高學歷的背後,都同樣經歷過背誦那些不相信、不認同的「標準答案」。某種程度上,在未進入社會前,我們早就養成了這種不問真相、只為利益的扭曲價值。

早前我以內地人的身分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有描述過內地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和情況,當時訪問的記者問了我一句,「當時你們在課堂中,沒有人對這些灌輸的內容提出質疑嗎?」我頓時語塞,然後是陷入深深的自責,其實自己曾經一直都是麻木、啞忍、功利的犬儒者。一位內地作家說得很對,在內地成長的人,其實身體內,或多或少,都流着有毒的血液。

然而不麻木,不忍受,懂得表達,懂得反抗,有底線,有堅定的核心價值,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在香港生活六年,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換血新生的過程。看着深圳河以北的那邊灰暗,怎麼會沒有保護這裏的念頭。

前段時間,為學民思潮的成員做了一組攝影和採訪。和學民思潮的朋友接觸,他們的獨立思考、敢於表達讓我很感動,同時也很是慚愧。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內,無論內地人,還是香港人,都應該向他們學習。我在報道學民思潮成員的攝影手記裏面寫道:「與這幾位學生相遇,總讓我想起《陽光時務》第十五期的封面。這裏是香港,別讓它沉沒。」同事們看後,笑說我感性。其實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如果它看起來很動情,只因它真發自內心。

作者簡介:《陽光時務》編輯。生於廣東,2006年來港上大學,修讀教育專業。不願做香港應試教育機器的齒輪,而選擇當一個「媒體民工」,認為透過媒體表達是另一種更好的傳道授業解惑。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反國教FAQ和常見意見


我發覺坊間的聲音太多太雜,所以決定整合一下,來個簡單的FAQ和常見意見,讓大多數人都容易有比較全面的資訊。這已經是精讀,洋洋三千多字,請細讀,不然別跟我說甚麼理性討論或者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要說別提政治和意識形態,在這大是大非前,不表態的沉默是最可怕的幫凶。這裡有的是個人意見,也有的是摘錄別人的評論,當中已盡量引證過和列明出處。這些都是點到即止的簡單回應,並且用上我認為最中肯溫和的字眼,如果有不足之處歡迎補充,認同的話更歡迎廣傳。

1.     甚麼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籌備的小一至中六的新必修科,旨在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長足的發展引以自豪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引用自維基百科,其他具體內容、教學策略、評估方法等詳見相關專頁,或者參閱教育局資料。

2.     這是洗腦教育嗎?
2003 年至今,多份由教統局編制或教育局資助的教材、參考書等,多處顯露對中國共產黨的歌功頌德,甚至描寫與事實不乎的社會情況。當中最引起注目的是《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形容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又不斷引用中共辭彙,並多次引用和強調經濟發展的成果,即使談及種種社會問題仍採取迂迴地避重就輕的方法,被人質疑以偏頗和不全的資源作為政治宣傳。

3.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甚麼爭議?
一.內容(即國家範疇的認知層面) 被視為洗腦式的政治宣傳 (見題2)
二.教學及評估方法要求學生要有情感層面和行為層面的成就和轉變,又鼓勵互評制度
三.在有通識科的情況下,本科的內容重叠,沒有必要獨立成科
四.德育和國教不應混為一談
五.國民與公民,Nation(民族)、State(國家制度)、Party-state(黨國)等各種概念的基本共識及定義混淆不清

4.     為甚麼要反對國民教育?
這是一個赤裸的政治任務,利用教育作為手段以溝輸中共的價值觀以鞏固其執政地位,不僅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更會對整個社會的人性、道德帶來深遠的影響。"它可怕之處不在字面上的那些,不在於對共產黨的歌功頌德,而在於它讓我們中國的學生和老師,讓中國的基礎教育界,撒謊成性!──胡清心"

5.     意見:洗腦沒有問題,宗教、廣告、外國等等也有洗腦的情況
「洗腦」(indoctrination)是個貶義詞,簡單來講是在做壞事,那麼且看其他人在做甚麼。
一.宗敎之最終依歸,乃超越之神明,而非政黨或權力。宗敎之真正目的,是導引人走向真善美,而非權力。 (引自高登3c905x) 而且,在宗教自由下,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信或不信某個宗教,但國教是必修科沒有選擇的餘地
二.廣告界的目的是促使消費,要怪就怪整個經濟結構與消費模式
三.外國有洗腦的情況,是的,而且都是獨裁者或政權,例如希特拉教育人民盲目向政權效忠,不鼓勵人民思考。(請參考"譚蕙芸 -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重點是,明白了洗腦在本質上的惡意仍然不置可否的,是邏輯和人格上的一大荒謬,就是說當大家都在做壞事,那麼我做壞事也不算罪過。

6.     意見:在今時今日的環境根本不易洗腦和洗腦免疫
的確有人是不易洗腦和洗腦免疫,就正如很多人體格強壯不易病倒,但不等於他不需要注意健康。再講,國民教育是在小一就開始推行,一個還是身心發育未全的狀態,抵抗力和成年人不可同日而語。而有抵抗力的成年人,亦好應該去保護下一代。

7.     意見:學校授課以外,家長可自行教導和溝輸子女其他資訊
現在有幾多家庭不是雙親都因為外出工作、工時又長而把孩子就由親戚、僱工或機構去照顧? 而有幾多家長可以有這樣的能力和知識去肩負這工作? 如是者,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何必要迫使家長跟學校唱反調?

8.     意見:只要重設中國歷史科就可以
取消中國歷史科作為必修科本身是一大錯誤,但不代表糾正了一個錯誤就不用承認和改正其他錯誤,別混淆視聽。

9.     意見:香港回歸中國後好應該要了解國情,認識祖國
「認識」不等於「認同」,課程目的要學生明辨是非和批判思考,可惜教材偏頗不全,只溝輸一面倒的愛國主義。而且目前有通識科、媒體資訊和交流團等,已經有足夠渠道去讓學生認識國家。順帶一提,祖國一詞經已包含強烈的隱喻性。

10.  意見:世界多國也有國民敎育,這是主流做法
"許多教育界的學者、論者早已強調,「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和「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是兩組截然不同的概念,《指引》提到的法國、澳洲和美國等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就法國而言,2008年的《前瞻》指法國政府「沒有為國民教育制訂整體策略」,然而筆者發現,法國教育部在1999年完成「公民教育課程大綱」,並於該學年開始實施。法國中學之公民教育教學,旨在培育學生成為擁有完整人格的現代公民,並制訂三個目標:
一.使學生認知人權和公民權,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二.使學生認知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
三.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訓練學生的批判精神。",引自陳惜姿:世界各國也有國民教育課程——真的嗎?

"根據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國民教育專題小組報告》,國民教育是一種「建立國家觀念的教育」,使每個國民都能成為照顧國家利益和擔負國家命運的人;而特區政府200708施政報告則認為國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輕一代都有愛國愛港的胸懷」,「並以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榮」,可見香港的國民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類似。究竟這種國民教育在其他國家是否普遍?我們研究了幾個主要歐美民主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和德國的情况,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國家所推行的主要是講述公民權責和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civic/citizenship education),而國民教育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引自吳凱宇:每個國家都有國民教育?——簡述美國、英國、澳洲、德國的制度。

11.  意見:愛國是理所當然的
"所謂「以『情』引發」的學習,就是把學生放置在「國仇家恨」的「激情」現場,對他們的「情緒」(emotion)下工夫的一種學習模式。但本人必須指出,這種「以『激情』引發」的學習模式是明顯與道德及公民教育主流視域所強調的,道德理性思考(moral reasoning)及事實為本的公民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的教學理念(註1)相違背!更嚴重的,對照於近年全球化脈絡下,種種由宗教原教旨主義、族裔民族主義,以至政治分離主義所驅使,而湧現的狂熱分子及激進政治運動;我就必須質問,這樣一種強調國仇家恨,以激發年輕人的愛國情緒以至激情的愛國教育,又是否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取態? ",引自曾榮光:《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批判。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行政系副教授、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博士亦撰文形容「國民教育」與相關的理念如「國民身份認同」、「愛國主義」等都是「兩刃的利劍」,既能祝福社群,反之亦能造成傷害。他指出「任何的身份認同,都帶有排他性,總存在著『你與我』之分。」若潛在排他性未能處理好,則可能會造成諸如歷史上的民族仇殺之類的惡果。他又指出政府和主流論述的國民教育都常採用「歌功頌德」式的「正面取向」做法,歌頌我國我族的優越性,培養港人對國族的歸屬和自豪感,但若未能以批判角度反思自己,則只能培育出「盲從的順民」,不利提昇國民質素。"

12.  為什麼要有遊行、靜坐、絕食、罷課等激進的行為?
一切的示威行動都是以引起有關當局注視為目的,是一種在建制以外的常用而有效率的申訴方法,而是次反對國民教育的遊行、靜坐等示威行動都是在和平而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只可惜政府視市民意見於無睹,多位主要官員繼續硬推,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更聲稱只有九萬名市民上街反對則其餘的是都是贊成,這一切都讓注意國民教育人士痛心無奈,並不得不把行動力度升級。

13.  為什麼不能理性討論?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問香港政府,當多個團體在不同時期向政府表達反對意見,但仍然一意孤行硬推政策,你到底有幾理性? 進而,如何定義理性? 只有建制以內的程序和方法才算是理性嗎? 建制以今時今日的情況,被說穿了,還不是官字兩個口。有理說不清,如何理性。

14.  意見:政府和有關當局已經進行過咨詢並已得到共識
那要看咨詢是怎樣進行的,咨詢了甚麼人,咨詢了多久。"自去特首宣佈成立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制訂課程的專責小組成立,但遴選委員過程及準則黑箱作業,代表性成疑,而課程草擬編撰至公眾諮詢時間,倉卒在1年內完成,少於通常一年半的制訂及諮詢期。是次諮詢期由20115月至8月,正值學校考試及暑假,不利師生在校園醞釀討論。教育局只舉行予教育工作者的8場閉門諮詢會,並無舉行公眾諮詢會,除卻今年8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舉辦的兒童權利論壇,有獲邀學童就此表達意見外,並無諮詢廣大學童的意見。教育局亦無提供「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諮詢文件印刷本,僅僅要求市民上網下載瀏覽",引自人權監察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立場書(2011.8)

15.  學民思潮是甚麼?
學民思潮(Scholarism)是由一班九十後組成的學生組織,主張以社會行動介入政府施政,堅信著「立於街頭,走進人群」。「學民」表示著學生也是社會公民的一部份,學生不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乃是現在社會公民,學生絕對有權力影響政府施政。

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我應該做些甚麼?


這幾天總被內疚感纏繞。上星期五晚,在我大吃大喝之際,朋友婉拒了邀請到政總支持絕食的學生;星期六晚,我明知在政總有另一輪的活動,我卻去了SOHO品酒聊天。雖說食色性也,盛情難卻,美酒佳餚吸引,但心裡總不是味兒。看來聲色犬馬的優皮生活,麻醉不了自己的知覺。

現任政府及其背後的執政集團,不斷使用各種無賴兼無恥的手段強推政策,國民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範疇,而抗爭、遊行、絕食等所謂激進行為完全不起效用。眼看自己的地方不斷被”合法強姦”,一眾政客和團體組織吵吵鬧鬧烏煙瘴氣,心中難免泛起一個念頭,我應該做些甚麼?

我覺得首先,而且是最重要的,是請各位醒覺。政治是一潭污濁的混水,但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聖潔高尚,這玩意兒,每個人都有份。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就能夠置身事外。活在這片土地的人,過得初一也捱不過十五,遲早總會被影響到。

當然,做人,要有骨氣和節氣。價錢和物質不等於價值,不要受了幾分恩惠就卑躬屈膝,奉承諛媚。不一定要建橋起鐵路才叫發展,不是把城市用新物件取代就是向前。錢賺多了也不一定開心,再高貴的山珍海錯也會吃膩。等待救濟還不如了解自身的強處和缺點,自力更生。誰說沒有東江水香港人一定會渴死?

進而,明哲保身或獨善其身,倒不如殺身成仁。面對賴皮的人,行動升級是在所難免的了。如果未試過上街的,請勇敢站出來;已經上街的,繼續上,並且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不同渠道發聲和組織行動;有行動的,請把目光放大於遠,不單要針對個別政策,而是整個架構系統,任何東西混進了腐壞的醬缸,都不會有別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