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星期五

真的食懵了


昨晚跟阿姨一家人吃飯,表哥的女兒將近一歲,現在牙牙學語,喜歡八卦好奇,又不怕陌生人,十分趣緻好玩。只是他們的餵哺方法,實際上也是當今大多數的的方法,多少令我為之側目。

我對"食"是非常講究的,不是隨便甚麼東西拿來就放到口中。這幾年的行醫經歷使我對食物有了近乎潔癖的追求,無他的,因為見得太多病從口入,禍從食至的活生生人辨。今時今日的食物,實質上應該是商品,由工業化的生產過程,至機械化的運輸、加工、處理和烹飪,絲毫不見得與食材最原本的面貌和生態有任何聯繫,更枉論要帶給人體任何實質的好處。簡單來講,當你沖了一杯奶粉,好自然會想像有一個在紐西蘭的青蔥的牧場養著一群牛,歡歡喜喜地吃草,然後生產牛乳,經收集、消毒、運輸等多個程序後最終成為你手上的一杯奶。事實上呢,那些乳牛是終其一生在不見天日的牛棚食、瞓、痾和被冷冰冰的取奶機擠取乳汁;而奶粉,只是那些牛奶被加工處理後所生產的N種產品的其中之一,裏面還混雜了不少已知或未知的添加劑。

洗腦教育是無處不在的,最有效和深入的洗腦,是每天大大小小的廣告。連沒有小朋友的人都會清楚講得出DHAOmega3AA能夠促講腦部發展,使小朋友更聰明,學習成績更優異等等。一個好的銷售人員,當然是要講客人喜歡聽的東西,難道跟你講這些奶粉會食壞人麼? 他們更懂得搬弄數據和引證權威,甚麼兒科醫生、營養學家、小學校長通通都讚好,家長們,尤其是教育程度一般的普遍會對這一套深信不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比較草根的媽媽,即使全職照顧孩子都不去餵哺母乳,反而部分朝87OL會千辛萬苦擠奶儲糧,只為供應BB足夠的乳汁,因為她們看穿了商家的騙局和技倆。

很多媽媽說食奶粉才有營養啊食奶粉小朋友才聰明啊。一句到尾,如果食奶粉才有營養這命題是成立的,那麼人類早就絕種,所以我才不會花時間去解釋。醫者父母心,我再多贈一句,過多的所謂營養到最後反而會成為身體的負擔,你看近幾十年來香港人的食物越來越多元化,糖尿病、尿酸症、高膽固醇、癌症等等的疾病也越來越就知道。再講,如果奶粉真的如此神奇,為什麼臨床上會有那麼多濕疹、哮喘、過敏的小朋友,按道理他們應該是身體強健,無病無痛才對吧。至於小朋友更聰明,我不否認這個事實。猶記起小時候的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大家都是一嚿飯,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那像今時今日的小朋友多姿多彩。記得小學雞嗎? 那三寸不爛之舌而能言善辯的口才,我要到預科參加辯論隊才稍稍學習了一點思辯的才藝,他們小學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了。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以後小朋友2歲入playgroup6歲就掌握2000個常用英文詞語有初中生的程度,那麼應該8歲可以入中學,再以超強的吸收能力以3年完成6年的課程,喜歡的話再考多個IBSAT,當然,別忘了8級鋼琴是基本要求。如是者,以後所有小朋友11歲就入大學,18歲就博士畢業,第一份工順理成章做博士後研究員,並後此平步青雲,安安穩穩的成家置業,happily ever after

還是正經點。老實講,如果我有小朋友,我當然不希望他是弱能殘缺,但亦不希望他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太聰明而使童年的單純天真泯滅,實在可惜。我可不想帶著兒子到迪士尼樂園,當我還是一個長不大的Peter Pan,他反過跟我說米奇老鼠是人扮的沒有甚麼好玩,然後著我回家做珠心算,天啊,殺了我吧。Let children be children。不要讓小孩子太聰明,保留一點赤子之心和童真稚氣,可以嗎?


──────
轉載:

不用吃缺碘奶粉,整個社會都懵了!

香港母親竟然以為,符合世衛標準的奶粉,就是營養均衡。現在政府檢驗出某品牌奶粉缺了碘,政府、代理商要回收該奶粉,眾母親立即恐慌,搶購另一些品牌,而更荒誕者,是這竟成為多份主要報紙的頭條新聞!

初生嬰兒的標準食物,從來只有一種,就是親生母親的母乳。這不是理想食物,是標準、正常。

任何奶粉作為嬰兒的食物,必然都是營養不足、營養不良。全香港所有品牌的奶粉,跟母乳比較,所缺乏的養份,怎只是碘,還有很多很多的脂肪酸、酵素、益生菌、免疫球蛋白等等,還有太多我們未知道的營養份 (註一) 。按政府的恐嚇措詞,「這必定會影響全世界所有人的心肝腎肺脾的發展,香港政府應停止所有奶粉進口及銷售。」

世衛的所謂奶粉標準,是很可笑的一回事。正常每一位母親的身體,會按嬰兒的需要,自動調配出每一餐的母乳。以此「奶粉標準」的思維,很多母乳都可能被界定為品質不穩定,不達標;再者,母乳也沒有奶粉中的劣質用化學溶劑提煉的棕梠油、大豆油、椰子油、紅花油等等垃圾。

如果按單一碘質指標而要求回收,又立即大動作為嬰兒做血液檢查,我很懷疑是特區政府為分散視線而勞師動眾。我相信,既然是母親已選擇補奶粉 / 棄母乳的,奶粉裡少吃了一點碘,遠不及魚兒吃下了聚丙烯的,而我們又吃下這些魚兒的嚴重。

再者,碘質攝取量在現代社會中,其實不算嚴重,香港沿海,香港人多吃海產,素食者也會吃紫菜、海帶、昆布;平日多到海邊吹吹海風,其實也能吸收得碘質。

某報張頭版問"who stole my iodine?"  答案不是某一兩家奶粉生產商,而是不餵母乳這決定,以及醫生、衛生官員失卻了常識。

作者: 黃偉德 自然療法醫師 (澳洲健康科學學士、古典順勢醫學專業文憑)

註一:可參考成份列表對照:  http://lllhk.org/WBW-2012-Posters.html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懸浮的城市



悬浮的精英——“内地生”在香港http://www.infzm.com/content/79174
-----------------------------------------------------------------
很喜歡這篇南方週末的報導。在我眼中,一群內地生都是勇敢的追夢者,他們或者只因聽過一首歌,看過某部TVB電視劇,更或者只是道聽途說某某口中的東方之珠,然後就一股熱血直奔這南方小島。基本上這跟我小時候因為經常看美劇,聽美國流行音樂和聽過一個阿姨講美國有超大的迪士尼樂園和幾層樓高的Nike Store,我就像中了魔咒一樣對地球另一端的國土油然嚮往,本質上我覺得是相似的。幸運的是我到訪花旗國只是短短一個夏季,而他們呢,坦白講,不知道,但至少也三幾年。三年跟三個月的分別是,你開始會發覺理想和現實的不協調,你會建立自己的圈子,你也會開始見到歲月的力量。來到夢寐以求的地方之後,該說是圓夢,還是完夢呢?
是的,在我和很多香港人眼中,內地生給我們拼摶勤奮的印象,嚴格來講是太勤奮了,當我們在宿舍嘻哈玩樂、風花雪月的時候,你們竟然在寒窗苦讀。到了出來社會工作,距離就更遠了,是的,或者大家都要OT熬夜,期待長假期去布吉渡假或日本購物溫泉,平時去酒店High Tea,大家的生活模式十分相似,然後雙方關注的卻天南地北。你們不理解我們的政治議題,不明白我們的草根階層生活,不知道某程度上你們是我們眼中的既得利益者的幫凶。何謂既得利益者的幫凶”? 簡單來講,你們所信奉的中環價值香港精神是我們的父母至祖父母所慢慢積累和形成的。當年他們因逃迫戰難、文革、饑荒等,隻身冒險過河,但求保命,繼而謀生,再後來因天時地利,乘著工業和金融地產的發展機遇,獲得了相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與上一輩的人所不同的是,我們這一輩是土生土長在這片土地,衣食無憂,受本地和外國文化熏陶,在我們眼中,除了金錢,還有社會大同、環境保育和民主自由等等的追求。偏偏在上一輩所訂立的既定程序下,我們的追求空間被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侵蝕。某程度上,今日來港的精英內地生,有著他們的影子,而且更樂意遵守他們的規則,參與他們的遊戲。
在這裡,理想和現實奇怪地統一著。一方面,她可以昂首呼吸自由的空氣,另一方面則要低頭紮進世俗的泥土裡。頭腦聰明得深入雲端,腳卻未踩到地面。全文最令我感觸的是這兩句,也是這兩句使我相信,香港人和內地人的距離並不是想像中遙遠。這種高不成低不就和現實夢想落差的無奈,我和身邊很多朋友都會有。真正讓我們懸浮於這個城市的從來不是國籍身份的問題,也不關文化,那是可以多元共融的,真正煩擾的,是在這個地方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根本不能使人踏實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過一點實在的生活,除非那個人眼中只有數字、金錢、利益和既定的人生旅程。要是一個人希望追求簡約的生活,更高的人文層次,老實講,香港還有一段距離。如果那個人沒有盡早了解認清這段距離,並且有勇氣去參與抗爭試圖將之縮窄,或者也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留下來,究竟圖個啥?


2012年8月4日星期六

贏得"只有"獎牌


真的不用太複雜,太花巧的東西,要做國民教育、德行教育、通識教育,安坐家中觀看奧運就足夠有餘。大家首先可以討論商業利益和大眾利益的角力如何差點使香港普羅大眾與奧運競賽絕緣,再看比賽賽場內內外外選手的表現神態,以及中西傳媒的評論和觀點。四年一度的盛事,看點實在太多,難道你真的以為體育歸體育,政治還政治?

即使深被英國殖民時代和西方意識形態洗腦了,看到中國健兒們在場上競賽,我依然是希望你們可以勝出。非關面子,非關國家,而是我真心覺得你們的努力值得被肯定。亦正因如此,就算到最後成績不如理想,我都一樣欣賞你們,更加希望你們懂得欣賞自己。每當有選手”只得”銀牌銅牌就覺得愧對國家、黨、教練和人民一干人等,我都感到可悲。如果你否定你自己的努力和成績,最對不起的,是你自己。還有,拜託,不要覺得自己有責任”保住”甚麼甚麼佳績和獎牌,別的選手也不是菜鳥,一日未比賽,一日都未知生死,這種口吻會成為你的潛意識,雖然或者可以成為你的動力來源,但更可以成為心魔影響臨場發揮甚至往後的人生。最後,真正的高手不但技術高超,也要有風度,萬一落敗,也記得”輸人不輸陣,失牌不失品”。

有人說,運動競技就是為金牌而戰。我認同,但不完全認同。一個運動員刻苦訓練多年,忍受著傷痛和枯燥單調的生活,為的就是走上頒獎台的最高位置,接受最高榮譽,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運動員落場就是為了爭金牌,這是毋庸置疑的。就正如兩個人去開房,難道你會天真地相信大家只是來聊聊天講心事? 除非閣下是不舉陽痿。每個有實力的運動員都必然是以金牌為目標,重點,是金牌。我對幾隊”消極”作賽運動員被取消資格被到無奈,因為他們其實是最積極的一群,就好似下棋時把幾步的策略都想好,這才算是高手。但又正如上市公司大企業,他們總要賺取回報,有業績向股東交代,這點無可厚非,只是你真的要賺到盡嗎? 為了商業利益就捨棄社會責任和道義,然後再以企業家的身分指手劃腳反說打工仔不上進,不提升競爭力,再威脅撤走投資云云。好的,錢,你賺到了,但永遠不會賺夠,到最後窮得只有錢。

Randy Pausch 在其半自傳式著作 The Last Lecture講到,他曾經一心希望成為職業美式足球運動員,但結果也沒有,即使如此,他學習美式足球的經歷卻養成他做人做事良好習慣,日後成就他的一生。有人感嘆運動員退役後就風光不再,生活潦倒。事實上,沒有人要為他們的生計負責,除了他本人。如果他們眼中就只有金牌和金牌而已,無論得到與否,離開了這個舞台,還有可能發光發亮嗎? 金牌是無可否定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但通往此處的道路並不只有一條直線,到達高處後亦總要退下來,繼續走另一段的路,願健兒們能夠享受這個過程和路上的風景。

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笑看奧運


我第一個有印象的奧運會,應該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隨後的悉尼、雅典、北京和今年的倫敦我都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奧運會對於我來講是個情意結。1996年的時候我11歲,小學五年級,正值兒童期的黃金期,任何那些年發生的美好事物都會陪伴一生。因為我是獨女,暑假時為了找尋玩伴和方便被照顧,我就會被送返內地,在親戚家中住上一兩個月。要是遇上奧運這些盛事,一班嘩鬼必然全天候在電視機旁吶喊助威。當年不僅有香港的李麗珊歷史性奪金,更有伏明霞、鄧亞萍這些經典名將,還有王義夫戲劇性落敗的一幕,至今仍然深刻。就正如即使今日美國籃球夢幻十隊實力超班,星光熠熠,大家始終覺得當年的夢幻一隊是最優勝;也正如相比Federer vs Nadal,更多人覺得Agassi vs Sampras才是夢幻對決。是的,真正的體育競技越來越夢幻了,體育精神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也敵不過殘酷的利益現實。商業品牌間的競爭和粗暴壟斷,國與國之間的面子和榮辱,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輸送,沒有最醜陋,只有更醜陋。

大家不要以為我是消極對待這局面,反而我覺得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也大大增加了整個盛事的可觀性。在最光榮的背面,總是最黑暗的地方。要不是Phelps在一屆奧運囊括八金,他服食大麻的新聞價值基本上不會存在。一本歌頌奧運的回憶錄和一本踢爆奧運選手村的荒淫事件的雜誌,相信後者會更具娛樂性,銷路更佳。

中韓印三國因為”消極”比賽而被取消資格,我認為是頗冤枉的,雖然有關當局的決定也是無可厚非。以陰謀論的角度來講,這是西方國家的手段,因為中韓印都是羽毛球強國,當她們被取消資格,最得益的就是三支補上的隊伍。其實越是有實力隊伍,越會有策略地步處整個賽系的戰略,而不是打一場算一場,走線根本是比賽的一部份。錯就錯在三個國家都做得太明顯,要是懂得來一個飛身魚躍救球,落地時不幸受傷然後忍痛完成賽事,最終卻因為傷痛影響發揮而落敗,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呢。運動員除了本項的訓練,也需要cross-training,排球運動員會踢足球訓練下盤,體操和跳水運動員會學習舞蹈提升身體優美感,也許日後所有運動員都要上專業演戲課程,並加入戲劇治療的元素,既可以作為心理舒緩,更重要是有實際用途,以後在足球場上插水,籃球場上的假動作,以及這種羽毛球場的最高境界,”要贏先要輸”的演出將更臻完美。說不定以後的奧運閉幕典禮,會加上奧運奧斯卡環節,表揚演技最好的運動員和最佳導演的教練,最後少不了最佳監製裁判員。錯了,最佳監製應該是奧委會。

中國的運動員相信是最需要心理舒緩的一群。是”輸少當贏”的阿Q心態,還是外國人真的比較樂天? 取得銀牌銅牌的運動員怎麼比金牌中國選手更開懷歡笑,更激情澎湃呢? 大家見到中國選手奪金的表情嗎? 不能形容為興奮,只能說是釋懷。這都情有可原。運動員的每一個跳躍,每一個翻騰甚至可能放個屁都背負著十三億同胞的光榮和期望。苦練十年,過關斬將成為國家代表,就是為了這為國爭光的一刻,要是偏偏在這個時候失誤,痛失金牌兼破壞國家囊括N金的豐功偉業之餘,再要被傳媒國民口誅筆伐,還有甚麼心情講甚麼享受比賽。要是勝出了,也僅記要感謝國家,其次是教練,至於你的甚麼至親、愛人就少提,個人的天賦和努力絕對免提,因為在黨的高明領導下所有運動員都會得到基因改造,毛主席思想才是指導你奪金的最大動力。

本屆開幕式的大導演Danny Boyle確有先見之明,把Mr Bean這個終極無賴猥琑配上最莊嚴正式的管弦樂團,營造最深刻的詼諧。其實賽場的內內外外也不過如此,認真就輸了,還倒不如笑看風雲。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強颱風韋森特 (2012 年 7 月 26 日)


在天文台的網站看到一則關於香港10號颶風信號的短文,內容十分有趣。我在私人筆記中形容韋森特為一個有性格的颱風,她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前進,突然停了下來,再以六個地區或國家都預測不出來的路徑,忽然轉向90度往北移動。在氣象學家眼中,她能夠在四十八小時內迅速從熱帶風暴增強成為強颱風也是極為罕見。

我記得讀小學的時候,班主任教常識科時講到,以前香港是有5、6、7號風球,即今日的8號信號的不同方位,但當時的人往往誤會為風力增強,引起混淆,遂改為今日四個方位的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在下文所記錄的時間以來,即一九四六至二零一二年間,十四個10號颶風信號,有六個都是1960年代出現,隨後慢慢疏落,在千禧年代完全一個也沒有。近年大家都在討論李氏力場,那當然是側面譏諷居多,但我認為這二、三十年來香港的建築群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尤其在颱風氣象來講,李氏力場也不無道理。

-----------------------------------------
http://www.hko.gov.hk/press/SP/pre20120727c_uc.htm

強颱風韋森特 (2012 年 7 月 26 日)
 
天文台於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凌晨強颱風韋森特襲港期間發出10號颶風信號,是十三年前即一九九九年九月颱風約克襲港以來首次的10號信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過去六十七年期間(一九四六至二零一二),共有十四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10號颶風信號。圖一顯示這十四個熱帶氣旋的路徑。

自一九四六年後1至今的十三個熱帶氣旋中,以8號或以上信號生效期間計算,四個為超強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三個為強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50-184公里),六個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18-149公里)。表一2顯示這些颱風的強度及最接近天文台的方向及距離。韋森特是自一九四六年以來導致天文台發出10號颶風信號距離香港最遠的熱帶氣旋。表二比較了韋森特與其他熱帶氣旋襲港時的最高陣風及最低氣壓。

韋森特在南海的移動路徑頗為不尋常,它開始時採取偏西路徑,於七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在香港東南偏南約350公里處停留約十五小時,然後以西北方向移向華南沿岸。韋森特亦在最接近香港前四十八小時迅速增強,從熱帶風暴增強成為強颱風。這樣迅速增強的情況,以上述熱帶氣旋來說是史無前例。

自一九一七年起,天文台運作一個以號碼表達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以提醒巿民風暴情況。現時警告系統設有1、3、8、9及10號信號,各信號的意義見圖二。在一九七三年3以前,警告系統設有1、3、5、6、7、8、9及10號信號,其中5、6、7及8號所警告均為烈風或暴風的風力,即每小時63-117公里(34-63海浬),風向分別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圖三)。為加強公眾了解這四個信號所警告的風力都是一樣,這四個信號於一九七三年分別被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所取代。天文台在此澄清:過去的5號信號等同今天的8號西北信號。

至於9號信號的意義,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圖二)清楚地指出,9號信號是提醒市民本港烈風或暴風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這個信號是向市民警告具破壞性的風力正在增強,並為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起了預警的作用。當9號信號發出時,市民應已完成所有預防措施,切勿外出,並應遠離當風的門窗,以免被隨風吹來的碎片擊中。

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是一個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系統,目的是減低熱帶氣旋引致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市民應熟習這些信號、其意義及相關的預防措施。


 
 

1 一九四六年的部份熱帶氣旋資料不詳
2 有關韋森特的資料均是臨時資料
3 一九五六年前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早期歷史見天文台網頁:
http://www.hko.gov.hk/informtc/tcsignal_history_u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