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小巴奇遇


有一日下午坐小巴從交易廣場到瑪麗醫院,選擇了一個平常不會坐的位置,而坐在後面兩個的男生全程說過不停,一般來講有這類人在附近是極為令人煩厭的事,但他們二人對談的內容卻非常有趣,我忍不住全神貫注地傾聽。從聲源和內容可以推斷,左邊男生A和右邊男生B是高年級醫科生,剛去完聽課或講座,乘車返回醫學院。兩人的性格大相逕庭,B是典型內向怕醜仔,不善社交辭令,是那種廿幾歲仔仍不敢直望女生你也感到出奇的類型;而A則是性格極度外向,喜歡冒險,夢想有朝一日名成利就那一類。

以下是記憶中他們對話內容大意的節錄:
A (語氣激昂,說話時而中英夾雜,帶美式口音,廣東話卻咬字不準)
你這樣不行,我跟人說話喜歡要有得著,有一些我從沒想過的主意
B
A 其實你跟我是peer,又不是甚麼,不用$$謹,有甚麼都可以講,不用修飾,你這樣是收藏自己
B不是,我是這樣的嘛
A 就是嘛,你這樣的性格就不好,你為什麼不敢表達,怎麼不說出來呢… (下刪一百字)
B:其實我以前曾經有你這樣的想法,我嘗試去改變自己的性格,所以我才選讀這間大學。不過我真的做不來,像剛才那樣站出來說話,我是非常害怕
A(打斷B的說話) 你是做到的,有信心就可以
B:我想講,讀了大學幾年,最珍貴的一件事,是我認識了自己。做回自己是最自在的
A(滔滔不絕不他,竟然靜默下來約半分鐘後) 你是退縮而已,你是欺騙自己
B:不是的。這是我的性格,這樣最舒服自在

A+B繼續爭論,然後

B:嗯怎樣說呢,你這種朋友,我不懂得應付
A+B繼續天南地北,中間講到一些情史,然後
B:我看專欄講過,人是要懂得獨處才會快樂
A:啊這個不好吧,我喜歡有人在身邊。我一個人食飯都不習慣
B:但裡面講到,人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所以中途也要學習一個人
A:不過如果經常一個人,那豈不是中間甚麼也沒有發生過,那人生有何意義

不知怎樣他們又扯到另一話題

B:我很滿意現在的我,以我的背景做到我現在的事,已是超額完成了
A:你太容易滿足了,你沒有想過其他的事嗎? 我會想,他日見到自己的同學上電視,見到他們成功了,我會問為何我不是那一個。What if 我今日錯過了一些甚麼,而做不到一些事
B”What if” 只是心有不甘罷了
A:你不明白,明明你有能力、有條件,但你不去做,太可惜了
B:因為我覺得一切已經很好
A(繼續他那鼓動人心的偉論,發表他的 motivational speaking)
B(繼續自我)

我要強調,整段對話我是被強迫聆聽而不是偷聽,因為二人說話聲量很大。我亦無意侵犯私隱,但無可否認我是太好奇和八掛。以我的推斷,他們倆相識不久,很可能在剛才的小課或近期實習時認識。每間醫學院一年取錄過百名學生,相互間不相熟也不奇怪,尤其是兩個如此南轅北轍的人。

整段對話中,A不斷遊說和鼓勵B去作出改變,而B的自我信念卻十分堅定,彷彿是 unstoppable force 遇上了immoveable object。然而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大家都覺得自己很對,是對方不好,亦希望對方明白和認同自己。對話中,他們都經常打斷對方。難怪Bcounseling 做得不好 (他自己講的),因為他的 listening不夠深入。雖然他較少打斷別人,但也很少會追問下去。A其實只是外強中乾,以極度外向的言語行為裝扮自己,從而掩飾自己的不安甚至空虛(當然只是我粗淺的分析)A一直否定B的收歛和內向性格,認為B的滿足只是出於自我安慰,這很可能是他的潛意識使然,至於確實的心結是甚麼,因為B沒有加以深究,我亦無法瞭解。很可能,是跟A的自我觀感有關。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各自要面對的困難都不一樣。A需要建立自己的personal zone,而B則要學習克服自己的comfort zone。某程度上,A的路途更艱難。A在整段對話中都顯得十分激昂,驟眼看似強勢,他一開始說到希望聽到一些自己從未想到的主意,從中得著,可是當B提出其他的生活方或和人生觀,他卻聽而不聞。實際上,他只想聽到自己想聽和自己相信的事,從而強化自己。他想要的很多,不過他需要甚麼,也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相反地,B看似弱勢,但我相信他在過去的日子裡經歷了一些事,他會提到成長的重要,而他也學懂了建立自我,接受who I am。對於他來講,樂天知命是好事,安守本份應該是他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然而生命無常,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克服自己的心魔。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可能,沒有超額完成這回事。照顧好自己以後,亦要兼善天下,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意義。

無論如何,在我們的人生中,每一個出現過的人,都總有意思。性格相反,也可以做到好朋友,只要大家都真誠相待就可以了。也希望他們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